1992年 潘鲁生与王朝闻先生(右一)在烟台时合影
内容摘要:王朝闻先生一贯主张艺术要发挥教育和影响作用,包括工艺美术在内,都应具有时代内容、发挥精神上的积极影响,并强调生活中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是工艺美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认为“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是根本的创作方法,对于明确生活艺术人民性的实践目标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王朝闻 工艺美术 时代性 人民性
1987年,王朝闻先生(左一)与潘鲁生合影
一、生活艺术的时代性
王朝闻先生一贯主张艺术要发挥教育和影响作用,明确提出“创作不仅是为了陶醉自己,主要是为了影响别人,从而发挥艺术在思想战线上的作用”〔3〕,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指出“生活实际对艺术家的重要作用,至少不限于给后者提供创作的素材,比它更重要的,是培养后者辨别美丑和对美丑的感受能力”“美丑不是脱离是非与善恶而孤立的存在物,艺术对美丑的反映意味着对是非、善恶的间接判断”,指出“只着眼于艺术自身的研究而不同时探索它对人们精神上可能产生积极的消极的作用,那就无从确认艺术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审美价值”〔4〕。
1992年 潘鲁生与王朝闻先生(右一)在威海
正是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作用为主导,对于工艺美术创作,朝闻先生也首先分析了其意识形态性,强调具有时代内容和发挥精神上的积极影响。朝闻先生指出:“人们观赏工艺品的目的,很难说是为了接受美育。但是,既然工艺品是一种物质生产也是一种精神生产,它在人们精神上也有积极影响。人们常说‘难能可贵’,‘巧夺天工’;在这方面历代民间艺术家的劳动提供了可贵的成果。北京等地目前出产的23层的象牙球,其目的不过是供认观赏,并不是企图用它来教诲人的;但它那精到的技艺,也能使人感到牙雕艺人的智慧、耐性、勤劳、细心和勇气,是对于劳动的才能和创造性的肯定。”〔5〕在对工艺样态与精神渊源及其作用的分析中,朝闻先生指出:“一件显示了工艺美术卓越成就的漆盆,玄色而发光的盆底上,有用漆堆成的浮雕式的一条金鱼,另外配上通草作的水仙和几块鹅卵石;根本没有水。我家小孩却对我说,‘水里有一条鱼’。利用了各种东西的适当配合而使人感到不存在的存在,没有水而使人以为有水,这种能够造成幻觉的作品,反映了人民在接触自然中得来的审美体验,适应了人民喜爱自然的美的需要,有可能使人看见自己所向往的、有利于一切劳动的、因而也就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智慧和才能的培养。”〔6〕这些分析深入浅出、生动具体,将工艺、审美与精神文化影响联系在一起,启示我们从具体的工艺创作中表现或欣赏精神文化内容。虽然工艺美术对意识形态的承载不如其它艺术样式那样鲜明、直接,但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其意义、内涵以及教育影响作用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生活艺术的价值离不开这一核心层面的定位,由此也将避免核心价值缺失可能导致的问题,朝闻先生特别指出,“为了艺术在群众思想上的作用,我们坚决反对把艺术降低到给人抓痒的地位,把适应欣赏者的需要了解成迎合低级趣味”“艺术性不高的作品减弱塑造人灵魂的力量”〔7〕。
生活艺术中的价值导向、意义境界、智慧创造力不容忽视,所塑造和体现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在生活艺术的发展中,我们要致力彰显时代内容、时代精神,体现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生活理想、审美追求,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1990年,《中国美术史》总主编王朝闻(左二)与潘鲁生(左一)、副主编邓福星合影
二、艺术创作的人民性
1992年 潘鲁生与王朝闻先生在威海
王朝闻先生主编的《中国美术史》12卷(1998年,齐鲁书社出版),《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4卷(1993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友谊书社出版),《八大山人全集》5卷(2000年,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美学概论》(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引自《高山仰止——王朝闻百年诞辰纪念集1909—2009》
三、工艺设计的方法论
注释:
〔1〕〔4〕王朝闻《王朝闻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2〕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的重要讲话。
〔3〕〔7〕〔18〕王朝闻《适应为了征服》,《人民日报》1959年7月28日。
〔5〕〔6〕〔8〕〔9〕〔10〕〔11〕〔12〕〔13〕〔14〕〔15〕〔19〕王朝闻《美化生活—关于工艺美术的创作问题》,《新建设》1961年第4期。
〔16〕〔20〕王朝闻《眼睛、耳朵和大脑—漫谈认识客观对象与创作的关系》,《美苑》创刊号,1980年5月。
〔17〕王朝闻《一以当十》,《人民日报》1959年3月10日。
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