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礼之器”,行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艺术设计——访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铜奖获得者常瑞红、李晓梅

2019-12-21

常瑞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2001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漆艺专业,学士;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材质语言研究,硕士;2014年4月—8月,以“亚洲工艺研修员”身份前往日本金沢美术工艺大学进行漆木专业的交流与学习;2017.06,《山西新绛云雕·陈勤立》海天出版社出版;2019.9,作品《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铜奖;2019.10,作品《记忆切片Ⅱ——阵痛》入选“第十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2019.07,作品《一色髹·钵》《城市·开片Ⅱ》入选“第二届中国好手艺展”;2018.10,著作《山西新绛云雕·陈勤立》获得“2018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秀成果奖三等奖”;2018.09,作品《城市·开片Ⅰ》入选“首届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2016.02,作品《Eggshell Cup》参加“Asian Lacquer Art Exhibition”亚洲漆艺交流展;2016.11,作品《远古的回响》参加“2016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2016.09,作品《记忆切片》参加“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并收藏;2016.07,作品《远古的回响》参加“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2014.09,作品《不可触摸的记忆》入选“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大展”;2013.09,作品《拒绝伤害》、《城市符号》等作品入选“源流——2013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拒绝伤害》系列被湖北美术馆收藏;2013.11,作品《那山·那云》系列获得“第七届中国现代手工艺术学院展”优秀奖;2010.10,作品《美甲——青花》载入《2010中国美术大事记》;2010.09,作品《拒绝伤害》获得“从河姆渡走来——2010第三届国际漆艺展”银奖。

李晓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2004年,毕业于西安美院,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获硕士学位;2016年,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高校漆器教师人才培养”项目学习;2017年,参加第十届全国漆画高级研修班及国家艺术基金“高校漆画教育人才培养”项目学习;2019年,作品《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铜奖;2019年,作品《器象·虹》入选“复兴+再造——第十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2019年,作品《器象-蕴》入选“2019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2019年,作品《天象系列》入选“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2018年,作品《润物-邃》入选“国风·2018中国工艺美术大展”;2018年,作品《聚合》入选“国风·2018中国工艺美术大展”;2018年,作品《源系列》入选“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展”;2017年,作品《马》入选“2017佳漆在秦当代青年漆艺提名展”;2017年,作品《午后》入选“2017年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漆画提名展”;2016年,作品《向往》入选“第九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


题记:“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食具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食具的运用与创新,一直是艺术设计的追求。常瑞红、李晓梅老师创作的作品《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制作使用传统工艺,材料绿色环保,通过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和技法,致敬优秀传统文化,获得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铜奖,为山东艺术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山东工艺美院报》记者有幸对作者进行了专访,和读者分享她们获奖背后的故事。


记者:因为作品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当会有很多讲究或者值得研究的地方,所以请您先介绍一下作品的创作思路,让读者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作品。

常瑞红、李晓梅:饮食乃是礼之本源。《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有多重含义: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常之礼,无不是协调、沟通和规范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种观念对饮食行为的渗透和主导,使得有限的口腹之欲寓有超乎具体物质享受以外的精神内涵,拓展了饮食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由此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内容,是中华饮食文化与世界各国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色。

中国传统就餐方式有分餐制与合餐制。就餐方式的变化不仅是生活方式的简单移易,而是与社会发展、生活习惯等有着密切关系。传统合餐制在现代生活中的弊端已日益显著,“礼”的缺失、饮食的无度、食物资源的浪费、饮食卫生的隐患等等。通过“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设计提倡分餐制,这样能够相对有效的规避这些弊端。

“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作品的创作秉承设计服务于生活的创作理念,专门为中国家庭而设计。作品以现代家庭结构和饮食习惯为基础,包括老人、成人与儿童等和而不同的六个套系、共计106件器物组成,每个器皿的造型依据其功能而设定。作品体现中国传统家庭用餐礼仪和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作品提倡科学的用餐理念,有助于环保、节俭、卫生、营养合理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

记者: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设计本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艺术设计的引领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也是创新。请您谈一下作品的创新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常瑞红、李晓梅:漆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八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楚秦汉时期的漆器曾一度取代了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广泛地应用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时至今日,漆艺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漆艺更倾向于艺术表现和装饰趣味,但作者认为实用性仍然是漆器的本质属性。“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作品的创作立足现代生活需求,从漆器的实用性出发,使漆器重新服务于社会生活。

饮食器具是审美需求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大漆材料具有抗菌、防腐、耐热、轻便、质地温润、工艺精致等优良品质,是制作饮食器具的天然良材。“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以木为胎,运用传统大漆工艺进行制作,造型与色彩简洁明快。作品在器型的设计上以中国传统的经典器型为基础进行当代转换,使其在形态与色彩等方面符合当代审美特征。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运用天然大漆材料,采用木胎裱布及晕染的传统漆艺技法,引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回归。

“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属于日用品设计,它更加适应于现代生活方式,贴近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且在制作方式上可以进行小规模的量化生产,具有普及的可能性。

记者: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的过程,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媒介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是联结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中心环节。请您谈一下作品的创作历程。

常瑞红、李晓梅:“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作品的创作从构思、设计定位到制作完成历时6个月,是师生共同努力及多方配合的结果。其具体过程包括器型的设计、绘图、木胎订制、木胎固封、补木地、裱布、修边、木胎找平、洒粗灰、通刮细灰、下涂、中涂、上涂、髹饰(晕染)、打磨、抛光、揩清等工艺步骤。

大漆材料的品质至关重要,选取、调制品质好的漆是作品成功的保障。此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所有的色漆都是经过我们亲自研磨调制而成。制漆的过程需要不断调试才能最终使色漆达到细腻温润的效果。此外,每个工艺环节需紧密衔接才能保证作品的顺利完成。木胎的制作是本次创作中的难点之一,如果有好的木工师傅制作底胎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通过本作品的创作充分感受到工艺环境的重要性,做漆不仅仅是其工艺本身的问题还包括大漆的生产与销售、相关材料与工具的研发、木工艺的跟进等环节的配合,工艺链条上的各个相关环节协调发展才是一个工艺发展成熟的基础。

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而设计,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是设计教育的使命和方向,也是我校一直坚持和倡导的创作理念。请您结合获奖作品,谈一下如何理解当代设计与生活,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常瑞红、李晓梅:当代设计的背景和依据是生活的需要,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活的问题,脱离生活本身的设计是不成立的。《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这组作品是在“为人民而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中应运而生的,其创作理念是设计服务于生活,是为人民日常饮食生活而设计。通过作者对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观察与思考,试图以漆器设计的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问题之一是日常饮食器具的环保问题,问题之二是生活美学问题,问题之三是饮食方式问题,问题之四是礼仪问题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基底,艺术创作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同时,国家的战略十三五规划提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我们的作品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提出的思考和探索。

记者:漆器文化和食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历史,您此次创作实现了当代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请您结合获奖作品,谈一下艺术设计在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常瑞红、李晓梅: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内生发展动力,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则。艺术设计应继承中华美学传统,以传承工艺文化为基础,倡导应用中华传统造型体系和造物体系并融入现代生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艺术设计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一定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艺术设计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通过赋予传统工艺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作品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工艺——漆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创作过程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在传承传统漆工艺题材内容、美学特征、材料选择、加工工艺等元素的同时,从当代艺术与设计观念的视角拓展和强化传统漆工艺的个性表达,融入新观念、新审美、新环境和新时尚等方面的再生价值。通过作品的创作凸显时代价值,满足高质量的生活需求。通过艺术创新,提升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传统工艺的接受度、对生活美学的艺术体验。

《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作品的造型汲取中国传统造物经典,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趋向、饮食习惯、器具使用功能设计而成,器具造型简约,营造了和而不同的视觉效果;色彩以漆艺传统用色红黑为主,根据器具使用人群的不同,运用了棕红色、赤色、橙色等不同纯度红色,简约的色彩视觉系统营造纯粹而不单调的视觉效果;工艺上采用了漆艺传统的晕染技法,彰显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美学精神。作品的设计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与时代转化。作品在筑牢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维护文化多样性等方面推动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与创新。

记者:您认为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校大学生应如何适应这一趋势,走好自己的艺术设计之路?

常瑞红、李晓梅:一段时期以来,工艺美术教育越来越呈现出过于追求纯艺术化的倾向,脱离了生活需求,远离了生活本体。在近年的学术研讨活动中这个问题被屡屡提及,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工艺美术教育中倡导设计服务于生活的本质回归将成为一个趋势。工艺美术学科下漆艺专业的教育应该是在传统漆工艺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让漆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于现代生活,凸显工艺美术鲜活的生命力。在漆艺专业的教育实践中不一味地标新立异,而把对传统漆工艺的理解上升到文化层面,把传统漆工艺的创新落地到我们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创造适应当前时代需要的生活之美。

在校大学生应该在学习阶段首先要夯实传统漆工艺为基础,厘清传统漆工艺要素,挖掘工艺文化,体会工匠精神,追求工艺品质。同时以创新为目标,提升当代设计与艺术创作能力。作为一个艺术设计者的立足点要关注到衣食住行用日常起居及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深入社会生活,观察生活所需,提取生活问题,以艺术设计的视角服务生活、引领生活才能走好未来的艺术设计之路。


采访后记:历经了千百年历史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常瑞红、李晓梅老师的作品,带领我们从“食具”文化这个侧面,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更在于创新与发展。常瑞红、李晓梅老师的创作过程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发展的过程。“传承传统造物的根脉,坚守工艺美术教育的阵地”、秉承“为人民而设计”的理念、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这些都是两位老师为艺术设计所坚持的,也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坚持。

铜奖《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

设计绘图

过程图

上一条:“千荷泻露”,以“人”为中心的桥梁设计——访我校校友、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银奖获得者王国彬教授

下一条: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进京作品展开幕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获得金奖、铜奖及6件作品入选进京作品展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