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曲以准绳 澡雪而精神:《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感言

2014-01-10

正曲以准绳  澡雪而精神:《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感言

    近三十年来,以移动计算技术为表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巨变的催化剂,导致全球政治地图、经济地理和文化地标呈现出唯意志的、同质化的、模糊的以及反正统的倾向。在速度与技术架构起的世俗生活中,我们的身体已经习惯自由的到处移动,无意间降低了由感官引发的文化敏性。今日,随着想要快速移动的欲望已经战胜了感官对文化的主张,道德规范的失真化、价值标准的碎片化以及传统行为准则的边缘化开始形成,人的精神和灵魂愈发变得迟钝和萎靡。正是带着这样的现实困惑和文化反思,潘鲁生先生开始将对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诉诸于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试图通过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艺术巡回展的方式,破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密码,重拾礼法与标准的文化尺度,主动将人的行为、社会秩序纳入到宇宙生命规律的自然常态中,并在此基础上体悟世界,反观己身,重获新生。


    正在上海展出的《神彩·绳度—潘鲁生当代艺术巡回展》,从创作文本的内涵把控到表现手法的实验创新,都从不同视角反应了潘鲁生先生宽广的艺术视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到的艺术敏性。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创作中反复呈现的“神像”和“鲁班线”符号。潘老师认为,在人与自然宇宙通过感知接触建构的交感关系中,神是一种最原始的触动心灵虚妄的信念,具有“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无所不能,无所不测”的神性。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多神崇拜为特征的信仰体系中,“敬我所需,为我所用”的信仰观念始终与神超自然的人格意识隐性地连接在一起,成为度量和平衡民众内心与宇宙万物得失、荣辱、生死、存灭至高无上的“心灵法则”和“精神尺度”。如果说神灵是视为天地间阴阳变化规律的最高准则而被隐性遵循的话,那么利用鲁班墨斗“为平直必以准绳”进行定标弹线则是物理空间显性的规则设计,体现着一种不可轻易更改的行事标准,以及“正直为正,正曲为直”的高尚人格的象征。
    在潘老师艺术创作中,尝试运用优秀文化因子活化传统与当下、人与自然种种隔阂的情形随处可见。如神像题材创作,注重心灵与神灵的沟通,强调艺术创作“心灵法则”、“精神尺度”,与墨斗弹线创作强调“视觉准则”、“物理准绳”相对应,传递从“工正曲以准绳”到“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再到“易与天地准”跨越不同层级的文化能量,探究从自我心理空间到社会、乃至宇宙物理空间的本质联系,遵循隐中有显、显中有隐的创作规则,使整个创作文本成为一个符号与人文价值合一的结构系统,形成天地人为一体的全息缩影。
    在潘老师的研究与创作思维中,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都是建立在依规循道的本质上进行运动演变的,“道”为本规,“易”为变化,“神”为玄妙,艺术创作只有合此三者方可达到“神游于万物而不拘”的境界。他创作的鲁班线《中行有矩》、《角度》、《弦外清音》等系列作品,强调构成作品的基础是“数”,而这个“数”则生发于天地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易”。因此,“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充满“互交互变,变化之极,妙不可测”之韵;神像彩墨、门神纤维系列作品,强调在芜杂混乱的表象世界中,复归虚静,畅通神气,敢于反观己身、剖析旧我,以澡雪素资的心态和神志洞察复杂世态下宇宙万物的本质关系,彻底将自我创作心性与道、易、神的境界标准相契合,既能融入自然之中,又能超越自然之外。神态表现上,诸神造型或威严、或惊异、或宽和、或善化、或喜感,物我一如,“易神”合一,变化莫测,其妙如神,达到“神无方易无体”的艺术高度。
    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将秩序视为一种“支配和限制”,必须“被排除和克服”不同的是,潘老师的作品极其注重在世俗无序的自然万物中,升华并构建内心见素抱朴的文化秩序。笔触纵横交错、色彩恣意挥洒所表现出的“抽象无序”,最终都要收归于陶瓷器物和纤维织物“具象有序”的形制中,正所谓随物赋形,相得益彰。不仅如此,潘老师在艺术创作中特别重视净手诚心,心与神交的反逻辑创作原则。在他看来,事物变化的因果逻辑关系才是真正影响作品风格的诱因。如鲁班线系列作品,绳动是“因”,线动是“果”,这是唯物论的解释。但在潘老师即兴创作中,却超越了这种正常的逻辑关系,不是绳动,不是线动,而是心在动。假如我们可以把这种创作的因果逻辑颠倒过来理解的话,是因为我先看到绳动、线动所以它们才是动,绳动、线动都是“果”,而只有心动才是“因”。正因为自我情感的无法否定,所以作品才会呈现出“万物皆空,因果不空”的创作妙境。
    同时,潘老师认为,艺术创作中心性的标准、道德的修为、生命的状态都取决于对宇宙万物的“情感强度”,这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德·库宁强调的“心灵即兴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潘老师的作品不仅能娴熟的运用传统文化基因求解现实生活的困惑和无奈,而且构建了情感与礼法相互兼容的强烈的交感关系,在视觉和心灵上带给我们极大地触动,让我们在前行中不断地启迪善性与神性、强化良知与正气、归正观念和言行、洞开心窍与天窗,在运用传统文化修心修为过程中,摒除妄见,静定心境,回归本元。
    我想,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态度,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作者:孙磊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 教授)

 

上一条:根植传统精神,生发当代语言——读潘鲁生作品有感

下一条:宋卫东教授荣获雅昌年度最佳创作奖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