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

刘晓翔:聚沙成塔——如何成就一本优雅的好书

刘晓翔,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AGI成员,3次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17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

分享嘉宾

刘晓翔,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成员,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 主任,刘晓翔工作室(XXL Studio)艺术总监,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审、首席设计。著有《由一个字到一本书 汉字排版》、《11×16 XXL Studio》。

获奖情况

2010年、2012年、2014年三次获得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2005年 - 2017年,17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2013年获韩国“坡州出版奖·书籍设计奖”(成就奖);2013年(第三届)、2016年(第五届)2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 ;1999年(第五届)、2004年(第六届)2次获得“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暨评奖”金奖;2017金点设计奖Best of Golden Pin Design Award;2018年Tokyo TDC Annual Awards 2018;2018年纽约ADC 97th Bronze Cubes Awards(铜方块);2018年NY Tdc 64 Best in Show(全场大奖);2018年NY Tdc 64 TDC Communication Design Winners 2018。

分享主题:《聚沙成塔:我出版我设计的两本书》

2004年,第一届“书籍之美”论坛举办的时候,我参加了这个论坛,深受启发,从此走上了一条越做设计越穷的路。原来做画家的时候,其实还是有点积蓄的,做设计后就差了一些。照片中间这个光头就是我,这是2004年的第一届“书籍之美”时的留影,时隔14年很荣幸能见证第三届“书籍之美”国际论坛的召开,我感慨颇多。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聚沙成塔:我出版我设计的两本书》。由于平时我对设计的一些想法、思考都散落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所以我就想把这些设计挑挑拣拣攒到一起,于是一本名叫《11×16 XXL Studio》(01:02)的书就问世了。除此之外,自从跟随吕敬人老师学习设计以来,我不断地总结自己,也不断通过讲座传达自己的思考与获得反馈,每讲一次觉得要给大家提供点新的东西,所以就不断的去总结,长期总结的结果就是从中得到自我提升。由此我就出版了一本关于设计方法论的书《由一个字到一本书 汉字排版》,今天我主要和大家分享这两本书。

《11×16 XXL Studio》

第一本《11×16 XXL Studio》这本书,其实它不是作品集,因为作品集通常要囊括一个设计师很多很多的作品,而我只在书中呈现了11本书,所以这不是一本作品集。当然为方便称呼它,大家还是愿意叫它作品集。我是一名设计师,设计师的写作首先从形式出发,我的写作形式就是内容,或者说内容就是形式。把内容和形式结合在一起是编辑设计。如果要寻找它的文化源头,就是我从小就喜欢的诗或者词。诗和词对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从小就读唐诗、读宋词,后来不让读了就读毛泽东诗词。我编辑写作《11×16 XXL Studio》的时候,首先想到了诗词的那种格律美以及它的形式感。

我们汉语的古诗有一个特点,很多都是对仗的,有固定的格律,在一个固定的格律下,相同的形式会有不同的内容填写进去,大家都遵循着这样的写作规律来写诗,后来的词亦是如此。(粤语朗诵五言绝句/李商隐·乐游原/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这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另外一首秦观的《如梦令》也是遵循完全相同的格式。其实诗和词这种格律的形式,它不仅仅限于我们汉文化,在拉丁文化中,比如说14行诗,它也是遵循一定的格式来写作的,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第60首。十四行诗也是有固定的格律,我们可以再听一下美国女诗人爱玛的14行诗(英语语朗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60/爱玛·十四行诗·新巨人)。

于是我就借鉴诗和词的这种形式感编辑了我的这本《11×16 XXL Studio》。它的形式是由11个案例组成,每个案例又分成了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封面的全息1:1的书影,我把一本书所有的面,比如说天头、地脚、正面、侧面,就是封面、封底、书口、书脊,只要有这样的一个面,所有的面都放上去。

第二部分,是对我这个设计文本的分析,也是对一个文本的解剖,解析我是怎么设计这本书的。我从哪里获得了什么样的灵感,或者我的想法被什么事情激发。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对这个设计文本的一个解释。

第三部分,复刻了16page的原设计,像莎士比亚,我就复刻了这里边的16page的原设计,用原来的纸张,原来的工艺,接近于原来的装订方式。

内容基本上也是分成了几个方面,一个是创意,我在每一本,十一个分册的每一本里,都详细说明了我这本书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是这本书的创意。选择的每一本书我都想尽量给大家提供一种不同的角度,《文爱艺爱情诗集》是从上帝造人和爱情结合这么一个角度用图形用文字做一本手工书。另外一本,比如像法律的工具书,就是从信息怎么样检索、排列这类工具书和文字的角度来表达我的创意。

内容的第二个部分就是构成,由哪些内容构成了这本书的一个分册呢?首先是字体,做书的人都知道,我们用字体的时候是既慎重同时又会有多重考量。比如不同字体的搭配,不同语种字体配比的关系,比如在《莎士比亚全集》里,我就把使用的所有字体都列了上来,大家可以看到用到的字体非常多,但它是家族字体,基本是以家族的字体形式出现的。

第二部分就是网格系统,我们做书一定要有整体的框架感,有一个支撑,尤其在处理多种信息的时候。有些书尤其是文本体例复杂的书,非常需要一个系统来做支撑,我就在其中一些分册里把网格系统列了出来。

还有质感,在复刻的16page中,我完全照搬了原来的材料工艺,甚至是模仿了原来的装订方式,所以它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接近原书籍的质感。编辑它的时候也考虑到了选择的案例中要选有特点的,要把有特点的页面放到这16page里,所以有的是连续的,有的不是连续的,有的是把最有特点的page结合到了一起,连续时大家看到的是一个过程,这是从这两个方面的考虑。

像《古韵钟声》这一本,它其实是把钟的口径和钟的图像在页面表现的比值结合到了一起,我用一个小的简单的图形来代替钟的口径,把它做成1/50,所以钟的大小一看图形就知道。

左边的钟其实是比右边的钟小好多,但是如果你仅看图分辨不出来,所以把这种特点在编辑的时候考虑了进去。《中国最美的书合集》也一样,合集有很多页面都是折叠的,折叠再打开,最后一个折叠是信息图表,所以把最后一个信息图表也放了进去,这是从内容编辑的角度出发来完成的。

我做书的时间比较长了,1987年进入出版社,专职做书是从1996、1997年开始,做过的书的类型比较多。《11×16 XXL Studio》的编辑提醒我:“刘老师不要专编那些艺术的书进来,要编一些其他类型的书籍到《11×16 XXL Studio》里。”所以我就特意选择了很多不同类型,比如像这个就是科学的书,内容是我们这些做设计师的很难看得懂的,他有各种大量的信息图表,是关于土壤的文本(1.《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与水文学研究》)。这个是艺术类的书籍,最美的书的合集(2.《2010-2012中国最美的书》)。

这个是一个社科类的书,它实际上记载了连续八年在东莞一个舞台上的演出。东莞的一个街道,他们利用了一个个周末给市民做一些文艺演出,整本书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件,所以它是一个社科类的书(3.《一直和大家在一起》)。这本是教材(4.《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它不是艺术类的,为什么?因为它是给在美国“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美国人使用的汉字摹本,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拆下来,垫在摹写纸的下边,在上边去摹写汉字,所以它有非常强的功能性。

一个小视频给大家展示一个拆解这本书的过程,因为它可以分体,所以它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可能性,你可以选择把它全拆下来,也可以选择有的页面拆下来。拆下来的页面你可以放在镜框里装裱起来,你也可以垫在纸下面作为摹写的样本。书盒也是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简单的看起来只是单黑的印刷,实际在印刷的过程中,还是考量到了印刷能带给我们质感的表现。雅昌在做的时候,把这个黑色书法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深灰,稍微扩充出一点边来。一个黑色,这样扩出一点点边,比如说扩了0.5毫米,印出来之后就像那个字写上,刚刚开始洇出来一点点的效果。被拆下一部分后,剩下的小书还可以完整的去阅读。

这个就是刚才给大家介绍过的《古韵钟声》,它是为大钟寺博物馆设计的图录(5.《古韵钟声》)。我做的书里边也有这样的工具书(6.《中国商事诉讼裁判规则》),工具书领域在我看来是一个做书人以后可以注入更多关注的领域,而且我觉得做工具书大有可为,但难度很大,不容易做的好,因为各种功能性的要求特别多。像这套书中的每一本都有一千多页,有200多页的目录,我给大家快速的放一下。

200多页的目录,900多页的正文,这种工具书的检索非常重要,因而这本书的设计重点就是检索。首先要给所有的案例统一编号,由1号检索到上百号,这样的检索方式形成之后,整本书查阅起来就方便了很多。在目录的基础上再建一个总目录,由总目录检索到目录,然后再检索到具体的正文。

说起这位作者也非常有意思,他是位律师,但是我觉得他对书籍的这种爱好和审美能力一点都不比我们设计师差,甚至超越了很多出版人。他给我的要求就是每一个页面都要有留白,大家可以从这段加速播放的视频中看到每个页面都是有留白的,留白是随机变化的,是随着文本长度的不同产生着变化的。

这是我在2016年设计的莎士比亚(7.《莎士比亚全集》),文学类书籍在我看来是设计师要修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我也有幸设计了一些文学类书籍。我在设计莎士比亚之前,很想做一本经典的文学类书籍,我也关注到中国的文学类图书,大约都是几十块钱一本、平装的,有些精装的也很不像样子,大多采用廉价的材料,很少见的到用高质感的材料来做文学书。读者们对于高质感的、优雅的、坚固的、耐久的书好像也没有太多追求,但我想做出一本好书。

《莎士比亚全集》

在2015年年末的时候,我在单向空间做过一场讲页边距的讲座,我就问在场的那些编辑和设计师们,如果一本文学的书卖300块钱,你们能接受吗?现场的人好像没有几个人觉得能接受,但我还是想做一本这样的书。结果在这个讲座结束不到一周时间,我马上就借到这样一个项目,也就是译林出版社找我做这个《莎士比亚全集》。当初他们是想把定价300元打折后卖180、190块钱的八卷本改成12卷本,定价要提高到800。于是我就“忽悠”他们把定价在800的基础上翻三倍变成2400,计算下来200元一本。而且这套《莎士比亚全集》居然在问世后一个月内就全部卖光了,整整有2000套,现在这套书在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得到了,都是一些私人藏的。

我设计的目的是想让大家去阅读它,可能是由于颜值还可以,所以很多人买回去摆在了书柜里,可能没有读。这套书的正文设计用了八个多月,设计封面却花了很短的时间。我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了文本的设计上,比如说重灰度字体与浅灰度字体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要插入空格等等这样非常细碎的问题,所以它用时很久。

这本书是社科类的,它记录了一个展览(8.《气候》),这个展览展出一年后,策展人想出一本关于这个展览主题的书籍,所以出版了这本叫做《气候》的书。其实它是针对气候这个主题展开的即有跨度又比较深入的一次讨论,而这本书就记载了这次讨论的结果。既然它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展开的,我就想把它按照不同主题由不同的文字排列方式呈现出来,也是一次设计实验。

这本是给苏州美术馆做的展览的图录(9.《姑苏繁华录》),我这两年做的展览图录还是比较多的,这是其中的一个。“桃花坞”这个主题其实是非常古典、非常传统的主题,怎么用现代的语境把它再版出来?这个命题对现代出版行业而言是有极大商讨价值和意义的。我们出版就是要赋予它当代性,比如明代的某一本典籍我重新设计,但还是明代的样子,我觉得这个就很让人崩溃,因此一定要让它置于当代之中,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设计这类书。

这是一本楼书(10.《住居的理想》),这个楼书做出来十几本的样本之后,策展人突然想把它做成一本可供阅读的小书,于是这些样书就永远停留在了样本的阶段。我觉得这个样本也蛮有意思,它基本上表现了安徽一带的建筑和民情,所以把这本书也选了进来。

去年我做了一本手工书(11.《文爱艺爱情诗集》),但这手工书不是我自己一页一页地去粘贴去制作的,是我设计好了由雅昌制作完成的,共365本。因为是爱情诗,365本就是365天,寓意每天都有爱情。选了52首诗,因为一年大约是52周,所以选了52首诗,做了这本手工书。这个手工书,我把原来的纸张、原来压凹的形式编在了《11×16 XXL Studio》之中。

所以我这个《11×16 XXL Studio》实际上内含11个案例,每个案例又考虑到它所代表的书籍类型,同时又考虑到它表现的效果,每个案例都是我用心挑选的、有特殊意义的。

这本书售价是600多元,打完折是500多,整本书的书盒是一个异型,考虑到售价和成本,现有的书盒形式是最恰当的,如果把书盒做得更好,那就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而书盒必须满足700×1000印刷尺寸。这套书是8开的,700×1000做一个书盒显得稍微局促一些,但是也必须在这个范围之内完成。如果用更大的纸张,那印刷机就不行,就要走丝印,丝印之后成本又会增加好多。纸张的厚度也会影响书盒是不是坚挺,买的朋友可以看到书盒外面又有一个包装,那也是不得已,因为这个纸再厚印刷机就过不去了,印刷机过不去是不行的。所以书盒它是一个综合的考量,成本受限,最终呈现了一个这样的书盒。

《由一个字到一本书 汉字排版》

这本书是我在2006年编好的,请吕敬人老师写了前言,吕老师给我写前言的时候就问我:“晓翔你这书的编辑的想法蛮有趣的,售价大约是多少?”我说可能出版社会定在700元左右,吕老师一听,说:“太贵了,700多元这不行,这么贵的书谁买得起啊?能不能把你想法中最核心的内容提炼出来,再出一本便宜的书呢?”于是就有了这本《由一个字到一本书 汉字排版》。为什么出这本书?吕敬人老师说我原来那本(《11×16 XXL Studio》)里也有这本书里最核心的方法论。但是由于它的表现形式使得书的售价就很贵,所以出一本更便宜的书比较好。

这个书确实非常便宜,几十块钱还是布面的精装,是我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能便宜主要还是因为发行渠道影响了我们的售价。我们一般的渠道尤其是通过电商,一进入电商就变成了三折左右,这很恐怖。高等教育出版社有自己的发行渠道,所以定价六七十块钱,卖50块钱也仍然是有赚头。

这本书是我多年设计的经验总结,我们做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我们用了西方传进来的网格系统之后,它和汉字有很多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我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我是觉得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为什么要在书籍中建立一个版面网格系统,我觉得布洛克曼的这句话说的特别好,他说:“在排版中尽可能地利用版面中的资源来达到秩序和经济的最大可能性。”资源是什么?就是出版社对我们的限制,作者对我们的限制,因为容纳文本的页面始终是有限的是吧?我想表现好这个主题,我要用1000page,但是出版社说no,只有210 page,是不是有限?所以这是有限的资源。还有就是秩序,秩序就是复杂的文本体例与有效传达的视觉的逻辑,这就是一个秩序的关系。

我给大家展示的那本法律的辞书,它其实就是在秩序之中、在逻辑严谨之中去寻求一种美,这就是秩序美。还有一个就是经济和美,只给我们200 page。1000 page,我们想用1000 page去表现,结果出版社说200 page,200 page怎么能达到美和充分利用页面之间的平衡?针对这几个核心的问题,布罗克曼这句话就非常受用。这些特点结合在一起,我们要用设计的理性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传递文本能够带来给读者的和设计师创造的视觉美。

为什么说西方的网络系统传到我们这里来有很多的不适应,这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特点所限定的。比如这本在法兰克福展览的小册子,我把它拿回来后逐页地扫描,因为扫描不会变形。这本书的装订和裁切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得到了这样的数据,比如说都是用毫米制的,长宽高、版心、天头地脚、分栏、具体数据。为什么可以这样?我觉得很简单,不需要考虑字的个数,它可以任意设定,它觉得需要几毫米就可以设定几毫米。你一旦考虑字的个数,很可能就带来栏和字不完全对等这样的状态。

这就要结合我们汉字的特点,中国的汉字是正方形的,每个汉字基本都被设定在一个正方形之内,字库做字也是这样,虽然有些字看起来是扁的或者瘦长的,但它们都是在1:1的正方形格子内做出来的。

拉丁文字和我们就完全不同了,比如我随便举了几个字母作为例子,首先,字母是有X高度的,汉字是没有的。其次,字母的胖瘦是不同的,有的可能就相对宽一点,有的就相对瘦长一些,这些特点都是汉字没有的。所以汉字没有拉丁文的X高度和升部降部,它是1:1的正方形。研究汉字网格设计与排列要结合汉字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版心和分栏的时候,让汉字各从其类。比如说我这设定了栏宽10毫米,11个九磅的字,还是12个九磅的字呢,可能就会是11个半,那半个字去哪了,其实它是被分配到了10个空格里,那些空格是你主动要的?可能不是,所以每个字等于说加了一个字间距。

我们可以把相邻的汉字想象成0和1,相邻两个汉字和相邻的行距也可以想象成0和1,这是我的想象。汉字的字与字、字与行的排列非常类似于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DNA的排序或者是计算机的编码。排序的组成单位是一样的,编码的代数代码是一样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来排出非常丰富的自然界的生命体。比如说我看到这个DNA的排序我会非常吃惊,因为我们人和海藻差60%,而其余40%是一样的,但海藻在我们认知里是非常非常低等的生物,但是它的排序却与人有那样高的重合度。我们人和猩猩的重合度是达到了99%的,这个更让人吃惊,因而只要有一点不同,排列就完全不一样。我想在一个正方形的基础上去讨论它的排列,其实也是具备了无限的可能。

这就是行和行间距的关系,其实行间距是可以任意改变的,现在是1:1:1,我们可以把行间距变成两个字(1:2:1),也可以变成2/3,可以变成1/2,可以变成1/6,任意都可以改变。我们汉字的正方形网格的传统,其实也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公元369年的《王丹虎墓志》上就有古人留下给我们的“网格系统”。

铅印的汉字在行上与我们汉字没有区别。我们区别的是行间距,要设定多少,西文有X高度所以行间距就可以小。中文没有,所以行间距要大。我们看纵向,西文和中文的特点就完全不同了,这本书的第一个重点讨论的点就是汉字的特点,寻找适合它的版面网络系统,必须先明确汉字的特点。

我们现在的字号设定来自哪里?其实它是来自这样的一个铸字的标准,我们在设计软件InDesign里,找不到毫米或者是其他用做标准计量单位这样的选项,我们只能选多少pt的字,pt就是源自铸字标准(1886年,美国铸字协会用派卡(pica)和点(point)为计量单位确立了美英印刷字号铸字标准,其后传入中国)。在铅字时代,它字号是怎么设计的呢?比如0.5pt到5pt之间,是以0.5的pt的区别在递进,6pt到12pt之间,以1pt的区别在递进,它们总是存在这样的递进的关系,这是铅字的字号。在递进关系之间,我也看到它还同时存在着0.5pt递进的关系,这种递进的关系是以一个基数为单位,也就是以一个递进的系数为单位去递进的,这就是我讨论这本书的第二个出发点。第二个论述的基础,论述它的页面,我的下面也列出来,多少页到多少页,供大家参考。

网格系统本身是没有个性的,网格是适合于任何书籍设计的,我在这本书里也没有给大家列举很多经典的书籍设计案例。我在中国大陆的书店里能看到大量的版心居中,一灌版就完成的书,这样的书我是很难忍受它的。这也间接导致了我们的书整体品质不高、不能更多的吸引读者。

于是我就在想,能不能在我出版的这本关于网格的书中引入具有普遍意义同时具备抽象性的美学的法则,所以我就把费氏数列引到这本书里。其实我在设计作品的时候,也经常会结合这个数列,比如开本、比如说天头地脚的设定,我把数列引入到这样一本书的论述之中。这个数列可能对你们来讲稍微有点陌生,其实你仔细想想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你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比如硬盘,硬盘大家都有,而很少人知道硬盘的纵横比其实是8:13,我拿尺子量了一下,计算了一下是8:13,而8:13就是费氏数列的一个比值。费氏数列是来自于自然的,不是某个科学家发明的。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设计师应该为自己,因为科学是发现,而我们是创造,我们是创造一些视觉上没有过的东西,科学家去发现自然中的存在。

复合费氏数列的比例关系在我们的绘画启蒙阶段也经常会用到,我们画素描的时候总说三庭五眼,三庭五眼是什么?是比例,我们人站在这里的身高与我们把手臂伸开的这个臂展是1:1,这也是比例关系。我就把费氏数列的这种比值的关系引入到我的这本书里。

三个出发点构成了我这本书的核心的论述方式。

怎么去解读这本书?这本书我很少用文字,文字仅仅见于一些图注,大量都是图形的形式,怎么让大家看得懂?前面有这样的一个很容易看得懂的范例,这个范例需要不断地回顾它,有疑惑的时候回到这儿来看范例。范例就是起点,这本书的起点也是费氏数列的起点。这本书开本的起点是来自哪?来自这个点,这个点才是开本的起点,这个点就是一个页面的最佳视觉点。

我用文字的不断扩展,一个字紧挨着一个字,像刚才大家看到《王丹虎墓志》那样一个字挨着一个字,它不断扩展的面积构成了整个页面。把文字隐去之后就是网格系统。所以我的网格系统构成基本就是这样的,它假设由一个9pt的字号开始建立起本书的页面、版面网络系统、版心和分栏,9pt是可以分解为6个1.5pt的,所以1.5pt才是这本书整个的系数关系最基础的部分。里边所有的字号都能被1.5这个系数或者相加或者相除都可以,所以它可以建立起很多很多不同的字号的层级关系。

说到字的倍率关系,在这个页面里举个例子,一个120磅的字,它最终可以分解成那么多7.5磅的字,这就是它倍率或系数的关系。这个也是刚才举的那个例子,铅字时代的文字有哪些特点,他们是不是存在着倍率的递进关系。我自己喜欢的是用1.5磅作为一个递进的关系,来做整本书的文字字号体系。其实是不是一定用1.5磅?不一定的,也可以用2磅,可以用它们之间的数值,但核心就是利于你计算,你别把自己绕的晕过去就可以。

像瑞士的设计师Jonas Voegeli,他也是用一个黄金比的数值不断的递加来做设计,他是用0.618不断地加上去,他的每一级字号都是0.618叠加这样来的。我们工作室制作了一个从1pt到2pt之间非常详细的字的系数(倍率)表,大家可以随便查一个pt数,放在你的文字字号里边去用。

到这里仍然讲的是系数(倍率)的关系,因为这个关系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会不断去重复它,去讲述这个问题。像这样的一个页面(9pt,60×90),1.5 pt是多少个组成,是360个横向的1.5和540个纵向的1.5 pt组成的。那把这个组成页面的pt换成12 pt之后,就是45×67.5个字。再把它变成36磅就是15个字横向,纵向22.5个字,这仍然讲的是系数(倍率)的关系。

再往后我就举了一些实际的设定版心的例子,这些例子其实都是理想化的例子。我在论述一个方法论的时候,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全部囊括进去,所以我只能选择一些理想状态的论述方式。比如说它的天头是2、切口是1、订口是3、地脚是5,这是费氏数列的比值。在一个相同的版心之内,是不是就做的完全一样?不是,我还给它列出了很多其他的方式。同时我用几个字母代替页边距,其实这是我自己的论述方法。

相同的版心我们可以看到分栏可以完全不同,这是相同的版心,比如还是1、2、3、4的页边距,版心完全不一样。在相同页边距下,我还可以有更多的分栏方式。目的就是告诉读者,这本书的分栏它是无限(∞)的,所以在每一种页边距的后边我都列了一个∞。怎么设是在于你自己,这是在相同的页边距之下。不同的页边距也完全可能。我们回归到一种古典的版心,不同的页边距的方式。这本书也考虑到了文字不一定都是按一样的行距排列的,不同的行距怎么办?在这本书的第五章的第32个例子里,就论述了不同的行距之下,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它的关系以及依据的方法是什么。

还有中英文的问题,我们选择中英文排列的时候往往就会做对齐。我们做什么都愿意做对齐,我们去吃饭的时候摆筷子也愿意对齐,我们设计师都有一定的强迫症。所以我们做中文和西文的双语设计的时候,我们也习惯对齐。我们是怎么对齐的呢?我们通常会用这个同行距去对齐,同行距对齐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我相信大家都已经观察到了,如果我们照顾到了中文阅读的舒适度和阅读的速率,西文就显得很稀稀拉拉的。这就回到了这本书开始说到的问题,西文因为它有X高度,它窄的行距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没有X高度,那怎么对齐?用系数(倍率)的方式对齐,比如说你4行中文,你对齐了6行的英文。所以用倍率完全可以对齐它,这部分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这本书其实有一个核心的论点,在《11×16 XXL Studio》里也有介绍,我把这个论点放在书的后边,而不是前面,插在中间居后的位置,形成了一个倒叙。因为我觉得还是要从它构成的原点那个9pt的字开始,所以书名最后叫《由一个字到一本书 汉字排版》,由一个字到一本书可能只适合汉字,把它拿到西方说一个字母构成一本书,这个可能就有点问题。

这本书后面举了四个案例,每个案例也是考虑到类型,同时把精细的网格隐去,因为比那个精细的网格还重要的是框架的网格,所以这一部分全部是框架网格。没有框架了你那个里面排的再密都没有用,所以这一部分其实告诉大家,结构感、框架感更重要。

这是这本书的一个全页面的播放,我给大家播放一下,它都是图形构成,所以读的时候需要大家动动脑筋。其实人的逻辑能力是通过培养可以得到的,我原来是画画的也没什么逻辑,全是凭感觉在做事。谢谢大家!

2018年10月18日-20日,“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开幕暨颁奖典礼与第三届“书籍之美”中外设计论坛在南京顺利召开,在“全国书记设计艺术展览”暨“书籍之美”中外设计师论坛中,18位国内外优秀书籍设计师、出版人分享了他们的设计智慧,站酷网有幸受邀参加此次论坛,并全程记录了论坛精彩内容,此后,我们会持续为大家整理论坛的部分精彩演讲,敬请关注。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