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不斷朝穩定健康的方向發展,藝術創作有了良好的環境,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機會增多,帶動了書籍設計業學術思路的更新,使文化藝術領域工作者創作思想活躍,設計觀念與時俱進。設計師們以巨大的熱情和能量,每年要為二十五萬種新書,上萬種期刊做設計,書籍設計界呈現出從未有過的活力。
最近這些年,設計師們提倡書籍裝幀的概念向書籍整體設計轉變,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觀念進步。一些有見地的出版家,有一定修養的學者,包括有嶄新理念的設計師們,他們意識到書籍文化本身的含義,它傳遞的是文化,而不是純商品。這文化是由書籍本身作為書籍造型藝術的概念表現出來的,書籍造型藝術指的是由表及裡的書籍整體設計,這概念除了書籍封面、內文構成、色彩運用,紙張工藝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書籍資訊傳達的表現力。它致力於傳達給讀者一個生動有趣、易懂明瞭的文化資訊。一本好書一定是讀來有趣,受之有益,書籍設計應具有與內容相對應的價值,書也應成為讀者與之共鳴的精神棲息地。這裡面不只是現代技術的純粹利用,而是對書卷本質的一種尊重,對書籍文化的一種回歸。
二○○四年舉辦了第六屆書籍裝幀藝術展,展示了兩千多件新的書籍設計,在這些作品背後蘊含的是對傳統設計觀念的突破、對書籍整體設計理念的探索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傳達思考,同時也是書籍設計界近年來的設計大檢閱。
在六展期間,舉辦了「書籍之美」為主題的「二○○四?北京書籍設計家論壇」。論壇邀請眾多世界級的設計家彙聚北京,交流傳授當今東西方書籍設計理念和經驗的學術活動。論壇為中國設計師開啟一扇通向世界,瞭解創造書籍之美理念的視窗。面對時代的需要,書籍設計界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博採眾長,與時俱進。
名為「翻開—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展」是首次在香港舉辦的兩岸三地書籍設計家的展覽,為內地、香港、澳門、臺灣兩岸四地設計家的書籍設計觀念的交流和互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二○○三年起,上海新聞出版局組織了中國最美的書評選,選出的優秀作品送往萊比錫參評,至今每年均獲得萊比錫世界最美的書獎。縱觀近年來書籍藝術的巨大變化和進步,可看出以下十個方面的特點:
一、書籍整體設計概念在增強。
令人欣慰的是,許多設計師不僅僅注重封面的外在包裝,還在設計中強化了書籍視覺傳達語言的敘述,如對圖像、文字在書籍版面中的構成、節奏、層次以及時空的把握,均有各具風格特點的展開。一些優秀的書籍設計已經擺脫老面孔,以嶄新的書籍形態面對讀者,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中國的書籍設計正在從書籍的表面裝幀向書籍整體設計的觀念過渡。如張紅的《夢遊手記》、小馬哥的《守望三峽》、王子源的《湘西南木雕》、王序的《土地》等,均對書籍設計的整體資訊傳達概念有很好的把握。
二、對書卷氣息的尊重。
隨著書籍流通的商業化市場推廣,出版單位要求設計要符合經濟需求,市場鎖定設計方案的現象雖然無可非議,但多少對設計者的藝術追求有所制約。一方面,他們努力適應普通讀者的需求,把握好現代技術的運用,充分發揮數位化工具的優勢,但又不被其所束縛,淡化電腦化的痕跡,追求返樸歸真的書卷韻味和文化氣質,設計者們在極力喚起人們對書籍文化的尊重。如陸智昌的《陳寅恪集》、盧浩的《萬紫嫣紅》、張勝的《世界華人學者散文大系》等,充分體現書卷文化的意韻。
三、引進新觀念,開拓設計思路。
外來優秀文化的引進,開拓了設計師的思路,開闊了眼界。與繪畫不同,設計是與時代同步,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在設計理論方面,大陸起步較晚,不能否認,設計的進步必須虛心學習外來的先進設計理念。書展作品同樣也反映當今設計師們的學習過程,並體現在吸收與消化過程中設計師們的嚴肅和認真態度。如趙健的《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珍藏文獻圖錄》、戚永昌的《THE SEHOL BIOTA》、姜慶共的《節點:中國當代藝術的建築實踐》等,展示出設計師們突破舊規則的束縛,求新的設計意識。
四、中國本土文化審美意識的回歸。
在吸納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引起設計界對設計泛西方化傾向的反思。設計師在這一反思過程中越來越意識到在設計中運用中國視覺元素和文字的重要性。尊重本民族文化審美習慣的設計,一股濃郁的中國風在本次參展作品中處處體現。強調中國本土風格並非墨守陳規、自我封閉。隨著時代的變化要適應今天社會和年輕讀者的審美欣賞習慣,所以簡單的復古已不能滿足讀者。設計師須不斷創意求新,形成既有豐富內涵,又適應市場需求的中國自身獨有的書籍語言風格。如劉曉翔的《中國歷代美學文庫》、呂勝中的《廣西民族風俗藝術》、霍榮齡的《牡丹亭》等作品均滲透出濃郁的中國風。
五、功能中體現美感。
閱讀是書籍設計的終極目的。在求取書籍藝術賞心悅目的同時,設計更要重視資訊內容的閱讀表達,符合閱讀規律,設計要為廣大讀者服務。設計不是盲目一味地添加裝飾物,無休止提高製作成本。書籍設計以可視性、可讀性、便利性、愉悅性為設計的基本原則,不管是流行的暢銷書,還是珍藏的禮品書,各自的個性都表達各自的功能和審美的結合。吳勇的《金中都遺珍》和《畫魂》、朱贏椿的《江南論語》等,在形式與功能、審美與閱讀之間付出了一番心力。
六、關注物化書籍的紙材工藝之美。
紙品書籍不是虛擬的數位化載體,它是實實在在的物化讀品。設計師們不局限於形而上的意境追求,也注重形而下的工藝紙品可以觸摸翻閱的表現力。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越來越被出版人、設計師、讀者、藏書家所關愛。紙張所體現的自然之美,通過其肌理、觸感到承載印刷工藝裝幀品質所傳達的書籍美感,並影響周圍文化環境,創造閱讀氛圍帶來的感染力。許多設計師已經開始關注書籍材質的性格語言和獨特意韻,並開始懂得這是一種高雅的文化存在。如林存真的《中國美術館藏民間剪紙作品集》、全子的《小紅人的故事》、李燕等的《福祿壽喜圖集》等,作品真正體現了紙文化的魅力。
七、科技類、辭書類設計意韻的展現。
在書籍設計中,業內公認科技類圖書和辭書是最難設計的。而今年來從事設計這類書籍的設計家們在平凡或單純中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意韻,並注入聯想創意,令讀者品嘗無窮意味,突破了這一類書的一般化陳規戒律,從形式到內容,從具象到抽象,從科學性到文學性,讓讀者引發更深的思考。如趙琨森的《常用漢字字源手冊》、趙京津、馬煜的《助聽器》、高偉、向煒的《雲南野生動物》等,說明與其他門類一樣可以表達出科技類、辭書類圖書設計的藝術表現力。
八、插圖畫家的執著精神。
插圖應該是書籍整體的一部分。這些年在出版的書籍中插圖呈萎縮的現狀下,一大批插圖畫家們仍不忘對插圖藝術的追求,他們重視圖像的視覺傳達功能,以執著的創作熱情繪製出形式多樣的作品,更可喜的是這次六展作品中有關自然科學類、少兒類的插圖有一部分精彩的作品,如顧寶新的《奇妙的動物世界》、能亮的《噢,原來如此》、朱存梁的《毛毛號大帆船》,還有以民間剪紙藝術形式創作的插圖,趙希崗的《現代圖形設計》令人耳目一新。
九、設計體制多元化推動書籍藝術的發展。
在大陸的出版設計行業內明顯增添了來自社會的設計力量。尤其是一群年輕的設計者隊伍正在逐漸成熟。當人們哀歎今天的年輕人用於閱讀的時間甚少之時,我們發現社會上湧現一大批潛心致力於書籍設計的年輕人。有大量作品出自人才濟濟、新人輩出的社會設計工作室,逐漸形成具有鮮明個性的品牌。這支隊伍所表現出的個性化設計為中國書籍藝術注入了活力。設計體制的多元化引發爭議和討論,其結果必然是有利於書籍藝術的發展。黑馬工作室的《中國生肖設計叢書》、蔣宏工作室的《誰主魚》、耀午工作室的《守望的距離》、合和工作室的《藍印花布》、奇文雲海工作室的《電影+2003》等作品,展現了社會設計力量的實力。十、觀念的更新是中國書籍設計藝術進步的原動力。
最為重要的一點,我想是出版人、編輯對書籍價值中體現內容與設計互補的認知。他們對書籍設計有了想法,或者說有了編輯要求。而社會上的讀者也有了品賞書籍藝術的欲望和需求。一本好的書籍設計可吸引讀者去翻閱、去購買、去收藏的出版概念,促使設計師們啟動他們的原創力,並注入那種專注於構建書籍藝術的一份心思。這五年來的豐碩成果顯然是與出版者對書籍設計有了一定認知分不開的。
但我認為大陸設計界尚須看到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思考之處:
問題一、觀念尚需進一步更新。
縱觀八、九○年代至今的中國書籍設計業、出版印刷業的硬體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軟體更新更是迫不及待。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設計理論的觀念滯後,隔靴搔癢式的高談闊論,不研究設計規律、視覺傳達概念的規則而空談形而上的浮誇學風導致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何認識書籍資訊傳達的整體概念還十分薄弱,並進而影響到中國書籍發展的整體水準,使我們分不清原來的裝幀概念與書籍設計即書籍資訊編輯設計的區別,看不到我們與書籍出版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差距究竟在什麼地方。
問題二、書籍整體設計並不是書的視覺裝飾。
所謂整體設計應該視作書籍資訊內容的視覺傳達的駕馭。設計者親自參與策劃、組織、編輯、設計、印刷到成書整個設計過程。這次六展有的裝幀作品顯然把這一整體過程割裂開來了。封面與內文相互不連貫,形式與內容不協調,外在與內在不相關,失去了書籍整體設計的概念。即使有的設計使用了很好的材料、工藝,卻仍然停留在書籍的表面裝幀打扮,徒有虛表。
問題三、書籍是用來閱讀的。
除了一些需要保存的重要古籍文獻,或作為重大國家項目或國事活動禮品之用的書籍需要運用高規格的設計,一般的讀物應該以方便閱讀,有利於讀者購買為原則。有的作品顯然超越了這個原則,不必要增加讀者額外的負擔,這個度必須把握準確。當然,有獨特的創意,開創書籍形態的新領域,只要形式與內容相輔相成,仍不失為好的作品,並應鼓勵具有想像力的這種原創精神。
問題四,書籍是商品,但是屬於文化商品。
市場帶來設計具有商業化的視覺衝擊需求。顯然不少作品受到這一指導思想的左右。這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但過於追求表面的張揚,而缺乏內在文化意韻的展現,缺乏一股清新但又具滲透力的書卷氣息,對某些純文化類的書使用這種設計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這些問題提出來,引發同行思考。
從裝幀封面和簡單的版式裝飾轉換到書籍整體設計概念的提升,設計師們越來越注重內容資訊傳達的視覺表現;在敞開思路汲納外國先進設計理念的同時,設計家們十分重視本土文化審美取向並追求書卷氣息;在市場與文化需求方面探求閱讀功能與藝術表現中的準確切入點;設計者們實實在在關切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認識紙張性格和印製工藝的表現力,不僅是書籍本身的物化構造,而是在影響周圍心靈空間的一種文化精神存在……。
每個時代都要有適應這一時代的設計藝術語言。與時俱進的核心就是創新進取。創新是以民族文化習慣,民族審美意識為其美的承繼與延伸。「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考工記》。古人準確闡述了人文精神與工藝技巧的辯證關係。
書籍設計是一門藝術,設計者準確地把握書籍功能與美學的關係,在不游離主題的前提下,從內容所產生的理性結構中,引伸出與眾不同的創意,表達出更深層更廣泛的涵意來,為讀者提供閱讀想像的暢遊空間。書籍設計者與著作者共同在創造書籍的生命價值。
大陸的書籍設計正跟上時代的步子,努力付出心力多設計一些令讀者見到書能曲身取之,撫翻細品,聚心會汲,則是書籍設計師為他們創造了享受書籍美感、閱讀愉悅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