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当代设计艺术教育的点滴思考

2008-07-01
               

 

对中国当代设计艺术教育的点滴思考

赵屹  Yi ZHAO

摘要:中国设计艺术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然而,社会迅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新的产业与行业不断涌现、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严酷现实,对设计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应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当代设计艺术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为出发点,从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技艺教育与学科教育、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等的辩证关系方面,阐释对当代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Chinese design art and the pattern of talented persons cultivating are still in the period of exploring .However, the serious realities that rapidly society developing , continued regulat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emerging of new industry and trade, talent education becoming general education ,etc, have brought up new challenge for design development. It becomes focus that how advanced design 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talented persons who fit the demands of society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will expound the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cultivating pattern of modern design talented persons, which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design art as background, and includes these relationships as profession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skill education and discipline education,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ability education, etc.
Keywords: design art education,practical teaching,applied talented cultivating

    现代设计艺术是工业化的产物,服务于批量化机器大生产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工业生产相对薄弱,相应地,中国设计艺术产业及设计艺术教育始终未得到发展。当时,中国的实用美术领域一直发展着工艺美术教育,以图案、装饰、工艺、美术教学为主,主要服务于国家轻工业生产和工艺美术行业出口创汇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腾飞阶段,工业制造业茁壮成长,社会积累了一定物质财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改善生活方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这时,社会各行业开始产生对现代设计艺术的需求。社会的强烈需求必然促进专业教育的规模发展,所以近些年,加之一些非专业因素的推波助澜,设计艺术专业的招生规模陡然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此时,基础依然薄弱的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突然又面对大规模的招生,无疑是雪上加霜。设计艺术的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结构、培养模式都尚在探索之中,全国设计艺术教育的结构性布局更无法提到议事日程,因此专业设置重复,办学层次趋同,人才培养机制与行业发展需求相脱节等一系列问题便接踵而至了。
    教育所存在的一切问题最终都会归结体现为人才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职业岗位需要、不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一定普遍性。近些年,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飞速前进,不断进行结构性调整,新的产业领域、新的行业不断涌现,社会瞬息万变,这些都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已不再是象牙塔式的精英教育,它迈入了大众教育阶段,而高校又为此做了什么呢?
    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升学率的增加,高等教育在整体办学思路及模式上都应该发生质的改变。而中国高等教育今天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恐怕主要都是由精英教育的办学方式对接了大众教育的办学规模所导致的。精英教育培养的是社会精英,是研究型人才;大众教育培养的却是社会的中坚,是应用型实践人才,这就是二者的实质区别。因此,高校也应该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办学模式,精英教育注重基础性、理论性学习;大众教育则注重实践性教学。在大众教育的形势下,高等教育更需要强调结构性布局、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及特色办学。在结构布局上,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应相互支撑,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人才,服务于社会的不同岗位与方向;在应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更应强调学生由知识学习走向能力学习、职业学习以及创新力的培养;在办学个性及特色上,更应打破统一的办学及培养模式,强调每所院校根据自己的人文、地域环境与学术传统、服务面向,建立鲜明的办学特色。这方面,国外著名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剑桥大学始终坚持学术教育,强调课程设置的学术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哈佛大学保持开化教育的传统,强调在主攻某专业的同时必须接受跨学科专业的学习,以发展学生视野的广阔性;斯坦福大学以实用教育为特征,强调教育与实业的结合,以赋予学生直接有助于社会实际应用和个人事业成功的本领;欧洲的大学更是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跨国、跨学校、跨专业选课,打造自己的多元文化根基。难以想象,一个没有特色、在教育结构布局中没有准确定位的大学,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如何生存。
    那么,落实到一所具体的设计艺术院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感觉要想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办出特色,必须首先考虑时代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行业发展的需求。就当前中国社会的现状而言,我们觉得应该考虑构建创新型社会和文化创意产业对设计艺术教育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虽迅速腾飞,但长期保持低端制造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使中国经济陷入了一定困惑,资源消耗和环境承载力低,难以长久维持,到了必须转型的关口。近年,中央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增长的动力全面转移到以自主创新科技为基础的发展模式上来。然而科技创新以及创造型产业核心技术的掌控非短时间内所能达到,中国也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由制造型经济全面走向服务型经济,在这样的形势下,设计艺术在产业中的作用开始凸显。在工业发达国家,设计艺术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服务型创新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而丰富的产业体系。20世纪70年代,英国、日本等国家提出“设计立国”的口号,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施中,设计艺术对工业产业的介入程度将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要求设计师对系统的工业化产业流程、工业管理、知识管理乃至产品营销、市场份额的确立、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品牌的树立等均建立知识系统。也就是说,与传统设计师单纯的设计图样(造型师)相比,创造型产业对设计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创新能力强,创造符合企业生产流程的引领社会风尚的设计,提高产品与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从设计方法上来说,综合素质高,协调力强,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能够汇聚各领域人才及多方面知识。最后提高效率,整合知识,创新知识。这就是新时代要求下的实践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生产力、社会物质与精神生产达到一定高度产生的艺术与技术、创意与产业相融合的结果。21世纪中国开始出现文化创意产业,并得到政府的全力号召与支持。这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呈现出后工业时代的特征,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内部萌生出创意意识和创意实践;另一方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在一个创意产业的时代,设计艺术已由主要关注产品的尺度、结构、功能和造型转变为对更为广泛的系统价值的追求,技术走向了人性化。在这个时代,产品设计已拓展为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由有形开始走入无形。创意产业的实质就是将“文化创意”视为资本,视为产业竞争的核心。“文化”既是创意的资源,又是创意的动力所在,因而对设计师在“文化”方面的要求也是空前的。要求设计师具有面向人类整体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系统,严格说来,设计师就是一个思想的实践者,他所传递的是对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判断。在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作为“文化产品”形象而出现的价值观导向将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因此,要求设计师具有多样性的文化视野,在方法上也要具有知识的系统整合能力、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卓越的创造力与持续的创新力,使这种源于人的创造力的产业得以发展下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感觉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已经对设计艺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画图纸、画设计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已完全不适应新时代设计艺术产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当代设计艺术教育应该首先明确设计艺术学科是一个自然学科、技术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以下几对关系的深入思考:
 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
    目前,发达国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一般在本科阶段不开展专业教育,将专业培养的任务放到了研究院,本科教育的目标转向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鉴于这样的培养目标,他们的本科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都较为宽泛,只有大的学科分野,不强调专业分化。这样的教育体系为学生在本科阶段打造了一个宽厚的知识基础。它往往具有三方面的优势:
一方面,学生在知识系统中经过了较为广泛的涉猎与游历之后,才有可能发现个人真正的兴趣所在,为今后的人生选择做出准确判断。
    一方面,相对宽厚的知识构成为学生投入社会的适应性提供了坚实支撑。本科阶段过于狭窄的专业培训很可能成为学生未来人生道路的瓶颈,制约他们向更高层次与更宽领域的飞跃。广阔的学科视野与知识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能力。
    另外,多方面的知识转化为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造力、创新力的培养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分工在走向专业细化的同时,专业本身却在走向知识的集合,专业的交叉性、交融性日趋强烈。创造力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思维能力,是采取与众不同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体现。综合素质是创造力产生的必要基础与保障。
    近年来,中外教育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已形成共识,普遍提倡“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但长期以来,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却始终欠缺对通识性素质教育的重视。我们把设计艺术理解为狭隘的专业,专业与专业之间界限明晰,以致我们的学生懂平面设计的,不懂立体设计,擅长手工艺的,不了解多媒体设计,很难想象,当他们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时,他们将作何感想?他们将如何发展?但是,这种狭窄的大学专业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还远不止于此。综合素质的薄弱,导致设计师缺乏设计伦理意识,对设计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任何概念;缺乏想象力、创造力;缺乏与其他领域工作人员的合作、沟通能力;缺乏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缺乏终身学习的热情;缺乏对未来设计的深入思考;也缺乏对人类整体发展的关注等等。
 技艺教育与学科教育
    我国传统的设计艺术教育是比较注重技艺的教育,在教育中所贯穿的问题通常不是“设计什么”,而是“怎么做设计”。教师预先在学生头脑中栽种了根深蒂固的“物”的本质与特征,它是无法超越的。古人说,给人鱼,不如教人捕鱼的技术,而设计艺术教学却恰恰违背了这种追根求源的教育本质。在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杯子呢,还是设计一种饮水的方式,这种思维路径的不同,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也会培养出不同水平、不同认知的设计艺术人才。现在,设计产业界乃至设计教育界都普遍抱怨学生缺乏创造力,但像这样先入为主,将设计艺术“提炼”为一种技艺的传授方式难道不是学生失去创造力的根源吗?设计艺术不是一种可以直接传授的技艺,设计艺术本身就含有创意的成份,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工作,它不能简单停留在对技艺的摹仿、复制上,那只是工艺。作为设计艺术教育者,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设计艺术是什么。真正的设计强调的是对生活方式的设计,是对原有方式的突破与改进,这样的设计才能够引领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进而带来精神领域的新的变迁。因此,设计需要创新,设计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我们带领学生不是寻找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将学习转变为探索。
    当然,设计艺术不单纯是灵光闪现,它是具体的。它一头连接着创意,一头连接着工艺,其创造是在对工艺、材料、性能、使用背景熟知的基础上的创造,所以,我们说设计是理想与现实、创意与技术、个性与共性、自由与法度、绝对与相对的碰撞交融。设计艺术虽不可直接传授,但设计意识与设计能力却是可以培养的。在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我们倡导以学科教育代替传统的技艺型教育。所谓学科教育就是在综合素质教育基础上,对设计艺术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学科教育凸显了设计艺术大学与职业技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不同,立足于对艺术设计行为、设计艺术学科的本质理解,围绕设计意识及设计能力的培养,将知识、思维与能力的训练转化为科学的课程内容和灵活、实践的教学方式。打通学科内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将人文与科技、理论与应用、基础与前沿、专业与管理融合为合理的课程结构。在短短几年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对设计艺术产生深厚的兴趣、准确的理解,并掌握相对宽泛的学科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日后在设计领域的搏击做好充足准备。
 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
    传统的设计艺术教育重艺术表现轻技术能力,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培训,大学四年,学生的艺术设计多半停留在概念作业的阶段,上学期间一般也接触不到从工艺、材料、成本核算、流通计划、品牌战略到与客户建立关系等一整套流程。可以想象,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到成长为服务社会的合格设计师还有一段漫长的路需要走。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在交付了昂贵的学费和四年的学习之后,步入工作岗位的他们又迎来了新的学习。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既然大学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责任,为什么不能将职业教育、能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呢?
    能力教育、实践教学,并不是强调把学生培养成熟练工,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我们强调在教育体系中贯穿一种思想,把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的学习,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到把设计观念转化为工艺制作,把实实在在的设计产品转化为市场上热销的商品,把普普通通的商品转化为企业的品牌,把品牌再扎扎实实地做成企业的战略。如果具备了这样的素质与能力,毕业生还会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吗?
    立足于实践教学的设计艺术教育是设计艺术学科本身强烈的技能性、职业性特征使然,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科的这一规律。设计艺术院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探讨与研究,加大实践教学空间,建设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确立项目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师也应深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何把社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引入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教学内容,如何让课堂、教学与研究也走向社会。在能力教育中,学校就是一座桥梁,架接起社会和学生;教师就是一个引路人,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学习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的知识。把知识教育转化为能力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知识的内化过程,这将成为设计艺术教育重点研究的教学课题。
    新的时代发展要求设计艺术人才具备更全面的人格修养、知识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当代设计艺术教育应该将这一时代要求迅速转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所有设计艺术院校和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都不容忽视的责任。

赵屹  东南大学
Zhao Yi  Southeast University

上一条: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之探索

下一条:吉祥文化与奥运吉祥物设计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