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鲁工美院字[2007]63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推进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我校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
教育部启动的“质量工程”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实施“质量工程”,既是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的要求,也是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新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切实贯彻实施“质量工程”,对于引导和带动我校本科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和财政部颁发的相关文件精神,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充分认识突出本科生教育的基础地位,是高校贯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务本之举、固本之策;坚持“以更新理念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建设项目为牵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形成重视教育、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真正实现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建设目标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学校的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实力。
  三、建设内容
  我校在深刻理解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把握全面质量管理精髓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本科教学工作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从建设“质量工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出发,提出今后将采取以下举措:
  (一)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实践型设计艺术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理顺教学与科研(创作)、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教学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构建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合理专业结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的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倾心教学和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对教师、管理干部及职能部门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教学责任;强化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1、教学委员会承担职责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校内外资深专家、教授组成,负责专业建设的咨询指导和新专业的调研、论证、申报及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发展定位,积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同时依托现有的学科专业,根据未来若干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对紧缺人才的需要,设置新专业(专业方向),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体系。
   2、进一步加强新专业的投入力度和建设管理。制定新专业建设实施办法,落实新专业开办经费,着力改善新专业的教学条件。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新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行建设,确保新设专业的办学质量与水平;制定新专业培养计划.对即将开始招生的城市规划、编辑出版学等个2本科专业,要根据素质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精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要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培养目标要明确,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3、继续加大学校特色专业的投入,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管理和投入力度,真正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积极做好校级品牌专业的培育工作。
   4、进一步发扬学校的专业优势,注重特色,组织开展专业改革的调研工作,结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对人才需求情况,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使学校现有的本科专业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1、课程建设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工程。学校将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 整合课程资源,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以培育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工程。
   2、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减少必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比例,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进一步加强多媒体授课的管理,提高多媒体授课的技术水平。注重网络和计算机环境下,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积极探索和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势,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大学英语、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研讨会;积极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和试卷库建设,增加教考分离数量,进行出卷质量审查.对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实行统一教学要求,统一考试大纲,统一命题和统一阅卷.
   3、在精品课程方面,目前我校已建设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一批校级精品课程,对已获省、校两级建设的精品课程,课程所在学院应切实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完善网络课程资源,督促课程负责人及其课程组高质量地实现预期建设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继续评选和启动下一批校级精品课程及其建设工作,做好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的遴选、送审材料和网络教学资源的预评审工作,确保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申报立项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严格教材管理
   1、积极推动自主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制定学校教材编写规划,组织人力编写满足我校教学改革需要并且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教材。鼓励教师广泛开展教学研究,积极编写新教材。开展校级规划教材的评审工作,培育省级重点教材,营造教材建设的良好氛围。对已获国家“十一五”出版立项的教材,在学校给予教材编写启动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各有关学院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主编及其编写组在教材编写中的困难,确保预期高质量地完成教材编写任务。
   2、积极做好高质量教材推广和新教材选用工作,完善教材选用机制。建立任课教师推荐、专家审议、教务部门审核和主管院长审批的教材选用制度,从而确保教材的水平和质量。
   3、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积极实施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
  (五)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中,不论是公共课、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把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课程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中,除了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外,还要大力倡导研究型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特别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教学手段的改革要体现课堂信息量的加大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坚持集体备课制度,要以教学大纲为准,对教学学时的分配、教材内容、教学进度、考核方式、学科新进展、新观点、参考资料、教材的补充、修改、删减等进行认真的讨论,使每一位教师对教学要求都有统一的认识;每一位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讲稿,认真做好教学课件。
  (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快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步伐。重视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在岗培训。依托学科专业或课程,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着力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职称教师领衔,由不同职称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与研究,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竞赛和教学观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2、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使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教师新开课要从严把关,切实做到新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对外聘教师资格的核查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管,严禁聘任不符合岗位资格的人员担任基础和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
   3、注重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建设。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积极引进、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或生产一线专业人才担任实践技能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本科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的教学任务,
   4、完善教师职务评审制度及聘任机制,加大教师教学责任和教学质量的权重。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学,教师首先要在“教”上有所作为,教学工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实行“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切实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学校将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或转评、转聘为研究系列职务。
  (七)继续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1、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理顺教学管理体制,构建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创新”等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制度要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2、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校内培训、外请专家讲座、外出学习交流等方式,规范教学秘书工作行为,使之熟练掌握教务工作的流程,驾驭日常教学运行管理,规范操作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素质和水平.
  (八)规范教学运行,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
积极配合教育部已经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学校的教学质量工程。科学制定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学生学业评价标准,逐步构建以自主监督、自主调控为主要特点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规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监控体系的实施细节,充分发挥监控作用。
坚持开展专项评估工作,继续定期进行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毕业设计评估、实验室评估和院级教学综合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对学院教学考核的依据。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九)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1、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进一步做好对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的审核、修订,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推动各学科专业依据自身特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出“以探索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以能力为取向的质量考核办法。强化实践育人意识,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素质的培养。
   2、根据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需要,落实实践教学经费,不断改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为教学提供更好的实验和实习条件。
   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与竞赛。进一步落实各类实验室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制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与质量,加强培养学生独立做实验的能力。继续加大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与支持力度,组织开展校级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支持优秀学生的创新性实验和大学生科技项目,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4、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高实践教学实效。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规范管理,努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各二级学院要严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答辩关,加强检查指导,切实落实职责,加强过程管理。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外审工作,做好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展示的准备工作。
   5、继续大力支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联系和合作的紧密度,做好实习基地的建设。进一步锻炼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解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保证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十)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积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生均教学经费逐年增长,各项教育教学业务费能够得到逐步提高;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保证实践教学必需的经费开支,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出力度。
  (十一)积极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充分利用校园网和数字化教学中心的建设,构建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教学文献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认真做好学校教学资源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和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使学生感受不同的学术氛围、教学风格和受到不同的校园文化熏陶。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07年9月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