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第十三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设计专业教学年会
 ● 第十三届全国高等美...
 ●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章程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2015“泰山学术论坛...
 ● 全国美术学学科建设...
 ● 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
 
 
作者:none     【阅读次】日期: 2007年05月10日 15:05     
部分院校办学指导思想汇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办学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根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和全面振兴国防科技工业的历史机遇,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加强科技和工程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努力实现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促发展。突出抓好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努力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技术和人才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重在机制创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机制。 
●天津工业大学办学思想
  我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历程。
  建校初期,学校就提出要严谨治学,严格管理,强调要正确处理教学、生产劳动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加强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注重联系实际,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为学校逐步形成严谨治学,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办学特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提出要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工作和科研基地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与现代建设相适应的教学、科研共同进步的高等学校,开始了学校类型定位由注重教学向注重教学、科研共同进步的转变。
  “七五”期间,学校提出要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以本科教学为主,积极发展各层次办学,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拓宽专业范围,逐步形成以工为主,工、管、文、艺相结合的学科格局,开始了学校科类定位,由单科性向多科性的转变。
  九十年代,学校制定了“八五”和“九五”规划,召开了天津纺织工学院第四次、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要坚持方向,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的方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以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努 
力把学校办成充满活力、具有实力、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纺织特色的高等院校,开始了学校总体目标由纺织系统主干学校向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目标的转变。
  世纪之交,学校划转地方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根据这一新的形势,学校提出要“正视现实、改革创新、抓紧建设、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和实施“四三二八”工程,力争用5-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把我校建成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
  开展迎评促建工作以来,我校就办学指导思想与学校定位、学校发展思路、学科专业布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认真细致的梳理,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
  我校在新世纪前十年的办学指导思想是: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科研相长,强化科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坚持“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发展办学特色,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强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把学校办成立足天津、面向全国,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国际有一定知名度,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开展迎评促建工作以来,我校就办学指导思想与学校定位、学校发展思路、学科专业布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认真细致的梳理,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
我校在新世纪前十年的定位是:
  目标定位:把学校建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国际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部分学科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个别学科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类型定位: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承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形成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的层次结构。
  科类定位:坚持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文、管、经、法协调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拓宽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培植新的专业增长点,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强、适应面广的学科专业。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天津、面向全国。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积极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服务天津和全国的进程中发展工大。
  人才培养定位:全面培养和造就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河北工业大学办学思想
  当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以育人为本,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工学并举”办学道路,坚持推进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科建设以工科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人才培养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服务面向以河北省及区域经济建设为主,积极辐射全国。学校的发展目标是:通过“211工程”建设,经过十五年至二十年的努力,逐步把河北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以理工科为优势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东华大学办学思想 
  办学指导思想:
  “全面发展,面向实际,三个为主,三个从严”是我校多年来一贯的办学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的含义是: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要面向社会实际,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处理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 
务三大职能的关系时,要树立以培养人才为主的思想;在处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办学的关系时,要树立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的思想;在处理校内各项工作的关系时,要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的思想;为此目的,要从严治校,从严治学,从严治教。
  按照“全面发展、面向实际、三个为主、三个从严”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风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制订了四十九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开展了每年一次的院系教学评估,进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使我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 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宽厚型、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可根据自身条件选修第二专业、辅修专业或跨专业课组,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对部分优秀学生实行导师(或导师小组)制培养。
●黑龙江大办学思想
  领导办学思路与学校定位:
  学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了明晰的办学思路和学校定位,在最近制定的学校章程和“十五”规划纲要中都有了清晰、完整的表述。学校章程和“十五”规划纲要都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观念上有一定创新。各学院依据学校的定位,分别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研究和确定了学院的定位,并制定了学院的“十五”发展规划,使学校的定位与规划在基层得到了落实。
  学校的定位明确地将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三位一体定为学校的办学思路,确立了以社会为轴心的办学理念。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办学思路,学校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本着“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加强集成,全力推进”的原则,重点抓 
好带有标志性的“六项工程”,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六项工程”是:实施“龙头工程”,推进学科建设;实施“基础工程”,推进教学建设;实施“动力工程”,推进科技建设;实施“人才工程”,推进队伍建设;实施“德育工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保障工程”,推进基本建设。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以个性发展和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学观念体系;以学分制和学院制为基础和平台的教学运行体系;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重点的教学支撑体系;以教学评估为手段的教学监控体系;以国际教育合作和联合办学为延伸的开放式办学体系,从而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学校的办学思路包括教改的整体思路是清晰的,并且有所创新,有自己的特色。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一体两翼”和“五个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培养模块,突出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加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从而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体两翼”指的是专业为主体,语言(外语、汉语)和计算机为两翼。“五项工程”是指文科的“读书工程”、理工科的“创新工程”、外语的“外语加其它专业”、大外的“因材施教、分流教学”、“两课”的“课堂教学加实践”。
  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既符合学校的定位,也符合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反映了高教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时代特征。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得优秀成绩,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素质反映良好。高考学生入学分数线逐年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在全国高校居前列。这表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合理,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目标要求。
  我校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多年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能力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构建了培养人才的“五大模块”,即以文科学生为主,实施“读书工程”;以理科学生为主,实施“创新工程”;对外语专业学生推行“外语+其他专业”的复合式人才培养工程;对大学外语课,实施“因材施教,分流教学”模式;对马主义理论课,实施“课堂教学+实践”培养模式。并且学校一直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体现这一基本思想。
  开放式办学,是黑龙江大学办学的重要特色之一。三年来,学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高等教育规律开展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对外联合办学,培养了大量多规格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省和国家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学校开放式办学,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模式:一是与省内学校联合办学,不但都有协议,而且协议执行良好,近年来共招生3590人,已毕业1033人。二是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些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互派留学生,不仅为国内培养了高层次人才,也扩大了学校在国外的影响,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很多留英的学生和学者反映说:“象这样成功的以教育合作形式派出留学生在英国实属罕见”。三是国有与民办相结合,多渠道融资办学。四是“产、学、研”三位一体联合办学。五是与国内行业、地方企业联合办学。以上五种联合办学模式,已经实施多年现正日益发展和完善,为学校开放式办学开创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崭新局面。 
  同时,学校还在国家机关和社会企业等72个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办学思想 
  我校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加强管理,立足北京,服务北京,把学校办成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规模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的多科性大学,并成为首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宁夏大学办学思想
  学校定位:
  宁夏大学是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自治区属综合性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重视继续教育;主动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立足宁夏、服务西部、面向全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注重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功能。
  办学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倡学科渗透与文理交融。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改造、调整传统学科,加强基础学科,培育新型、交叉学科,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应用型学科;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地方需求,努力办出特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浙江科技学院办学思想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住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大批高科技人才的良好机遇,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讲质量,重效益,求特色,创声誉,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坚持和强化应用研究和国际化特色,加强科学研究,发展研究生教育,把学院建设成为以工科为主,工、理、文(艺术)、法、经济、管理、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省内先进行列,特色鲜明的教学型万人大学,并为建成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大学打下基础。
  规划目标:
  ——根据21世纪大学新理念,科学合理地规划校区功能和布局,提高办学效益,建成现代化、园林式、开放型新校区,拓展学院发展空间,为学院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积极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到2006年,学院全日制本科学生力争达到15000人,各类学生总数达到20000人。
  ——合理布局学科和专业结构,组建二级学院,增设新专业。至2006年二级学院数达到13个,本科专业数达到35个左右,其中建成5个特色专业,争取2个专业进入省重点专业行列。
  ——深入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中德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合作,加大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为浙江省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从2002年开始,保证生均六项教学经费每年递增10%,至2006年继续保持生均六项经费1000元的优秀水平,力争达到生均仪器设备经费8000元的本科教学评估优秀标准。重点建设好一批利用率高,受益面广的基础、专业技术基础实验室,力争建成两个省级示范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每个专业至少建成2个以上较稳固的、能有效容纳学生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建设60门左右课程,争取8门达到省级优秀水平,30门建成校级优秀课程,争取每年有2本以上教材列入省重点教材建设计划。
  ——大力加强科技工作,增强科技实力,进一步提高学院的科研和学术水平,以教学促进科研的进展,以科研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办学思路:
  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坚持并发展应用研究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以质量规模求生存,以特色效益求发展,以高校教学评估为契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学科、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力争实施研究生教育,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职教师资教育多点辐射的办学格局,使学院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产、学、研紧密结合,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整体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学院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和新的人才质量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借鉴、吸收现代教育管理经验和思想,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通过实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按照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鼓励创新、发展个性的原则,优化培养方案,全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整合课程体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办学思想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中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要基地,作为先进思想与文化的重要源泉,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创新思维的神圣殿堂,应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为己任,弘扬理性的批判精神,追求兼容的学者胸怀,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确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主导地位。
  近几年来,我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有关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遵循现代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在“十五”期间及其以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学校定位:
  (1)总体目标定位
  至2015年前后,将我校建设成专业特色更加鲜明,外语优势更加突出,人文氛围更为浓郁,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部分学科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涉外型多科性大学。
  (2)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和基础,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外国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3)类型定位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办学层次, 由目前的教学型大学逐步发展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
  (4)学科定位
  拟在已有5大学科门类的基础上增加4大学科门类:理学(应用心理学、统计学、信息安全)、哲学(逻辑学)、教育学(英语教育)、历史学(世界历史);以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学科为主体,9大学科协调发展,优势互补。
  (5)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 
  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6)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广东,依托华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为扩大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
  (7)规模定位
  到2005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总规模将达到16000人(含南校区6000人),其中本科生15000人,研究生1000人;到2010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总规模将达到22000至25000人(含南校区12000至15000人)。
●广西医科大学办学思想
  办学定位:
  我校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教学型省属医科大学。根据这一办学定位,学校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努力办好本科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办学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学校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努力使学校在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协调发展,立足广西,服务边疆,大力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从广西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以发展本科教育为根本,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层次;以教学为中心,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把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视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
  办学思路: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狠抓教学质量;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博士、硕士点建设,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探索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新路子;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重点,多个专业共同发展,努力使学校在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协调发展,立足广西,服务边疆,办出特色,争取3~5年内使学校进入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
●苏州大学办学思想
  办学指导思想明确:
  1、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积极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努力把苏州大学办成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题词精神,着眼于21世纪的人才竞争和需求,把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
  2、继续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精神,把握机遇,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强与地方政府、国内外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合作,积极探索地方性高等院校运行新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资金筹措体制、招生就业体制以及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面的改革,合理配置内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3、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精神,加大推进素质和创新教育力度,深化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变革教育理念,统一思想,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
  4、进一步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主动将学校的自身发展纳入地区社会发展规划,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促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发展规模,积极充实内涵,加快调整结构,提高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增强文理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加强、快速发展工科、医科和应用、特色学科,扶植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学科,提高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
  定位准确:
  目标定位为:经过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努力,把苏州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 
  类型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
  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和主体,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学科定位为: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覆盖除军事之外的所有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力争在数学、文学、法学、政治学、光学工程、纺织工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放射医学等九个学科中建成2-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继续发扬蚕桑、丝绸纺织与服装、艺术设计、体育学、核医学与核技术等学科特色,努力变特色学科为优势学科。
  服务面向为:主要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点面向苏州、苏南,兼顾国家有关行业,包括国防工业、核工业、纺织丝绸工业等。
  学校职能方面,在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强化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新局面。
  教育思想观念 :
  1、有时代特征
  在“七五”期间,学校明确提出:围绕我省四化建设的需要,对人才培养的类别、数量、质量进行改革、调整、充实、提高,转变偏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思想,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培养一专多能的高层次人才。
  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学校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教育教学思想,着力培养“跨世纪人才”。这种人才,融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业务素质与思想、文化、身心素质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在“九五”末和“十五”初,学校经过多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又明确提出: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出教学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旋律,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模式为重点,努力培养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社会主义栋梁之材。确定了新世纪初教育教学的思路:夯实基础、强化应用、重视实践、强调创新。这一教育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上,既与学校的办学总体思想和定位相吻合,又与当今国内外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 后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质量意识强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具有鲜明的质量观,即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身心健康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质量观,学校抓落实,抓建设。在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上,鼓励发展应用创新类专业,坚决控制和压缩纯基础性的文、理科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建设上,强调一、二年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建立普通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四年级注重专业培养、实践锻炼和早期的科研训练。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加强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与地方政府及部门、企业建立合作培养人才的关系,强化应用能力的锻炼,开展各种能力竞赛活动,设立创新学分,提供专门的经费,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主张压缩总学分和总课时,留出空间,让学生自由选课。明确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11个素质教育课程学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和适应性,课程体系的内在统一性和整体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张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和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建立了领导听课制度、督导员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议校制度、校长接待日制度、网上党委意见箱、校长信箱、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明确了学校党政“一把手”和各院(系)党政“一把手”是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上述教育教学质量意识观,不仅强烈,而且在广大领导干部和师生中达成共识,并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3、办学思路有特色
  首先,抓住机遇求发展,立足苏南不动摇。自1982年学校改制至20世纪80年代末,江苏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的苏南乡镇经济更是异军突起,一马当先。为了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我校切实加快了由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步伐。进入90年代,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我校更加简洁、明确地提出了“立足苏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的办学思想。开展了校政、校企、校行、校校多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学校也加强内涵建设,全力为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21世纪之初,苏南地区的经济形势又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已成为苏南地区的支柱产业。近三年来,学校主动适应苏南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发展工科、医科及其它应用学科和特色学科。三年中,先后增设了诸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医学检验等苏南社会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近30个。
  其次,稳健务实求发展,步步为营攀高峰。1982年学校改制之初,学校确定了自己的近期目标,即学科门类逐步做到文、理、工齐全。在学校发展的“七五”规划中,提出了“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坚持教育改革,立足为本省服务,瞄准全国水平,从学校实际出发,逐步把苏州大学办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进入90年代,学校又提出要努力把我校建成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经过两个五年时间的建设,学校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已达到全国同类大学的先进行列。在“十五”期间,学校努力探索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新路,明确提出要把学校办成办学规模大,综合实力较强,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显著,优势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开放式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并要为步入综合性大学的先进行列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开拓创新求发展,教育观念富活力。伴随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与时俱进,学校的教育观念也在开拓创新中获得勃勃生机。20世纪80年代,学校注重于在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中培养人才,到了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学校跟踪国内外教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及时地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教育教学思想。90年代后半期,学校在继续贯彻上述教育教学思想外,特别强调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及时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学分制的实施。90年代末、21世纪初,由于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素质和创新要求越来越高。我校牢牢坚持江泽民同志关于“努力将苏州大学办成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的题词精神,提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教学思想:“夯实基础、强化应用、重视实践、强调创新”,并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展开,加大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深化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积极实施品特专业建设工程,核心课程群建设工程,精品教材建设工程,打造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天津外国语学院办学思想
  一、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遵循现代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秉承“中外求索、德业竞进”的校训,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涉外型人才,建设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二、学校定位
  目标定位:到2010年,把天津外国语学院建成在国内有影响力、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类型定位:教学型大学,为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奠定基础。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发挥办学优势,开展包括社区教育在内的继续教育,促进国际合作办学。
  学科定位:到2010年,外国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达到12个,中国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达到3个,经济学、管理学的本科专业各达到4个,法学和教育学本科专业各达到3个。形成5个一级学科下29个本科专业。建成10个以上硕士点,力争博士点的突破。 
  规模定位: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10000人。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涉外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天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为天津市建设国际化港口大都市服务;面向全国,为全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三、办学思路
  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涉外型人才为目标,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为保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树立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全面、健康、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浓郁的成材氛围,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天津市及全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
●西南财经大学办学思想
  经过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我校办学指导思想也臻成熟和完善。现在,经过全校干部、师生员工多次的认真讨论、归纳总结,最后,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创造,对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提出简洁、鲜明地概括。 
  第一,办学指导思想的表述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培养高层次的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中心,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科为主体、以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实施人才强校、学术兴校战略,坚持弘扬和培育“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精神,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第二,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一个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这就是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我国社会经 
济环境与条件变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00周年时,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确定这一战略目标,还需要有实现目标的战略步骤,才能把发展蓝图变成客观现实。学校为此提出“三步走”、分阶段有步骤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思路:
  第一步:2002—2012年。全面落实学校“‘十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工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建校60周年时,成为经济学、管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全国财经类学校名列前茅,重点学科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科性的重点大学。
  第二步:2013—2022年。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一致,整体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全面显现在经济学、管理学科研领域的创新特质,在服务金融和区域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建校70周年时,把学校基本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属国内高水平的,若干学科国际知名的重点大学。
  第三步:2023—2052年。再用近30年的时间,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相衔接,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核心竞争力,实现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大学的根本性转变。在建校100周年时,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标志的研究型大学。
  第三、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是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造就一批学术大师。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奇先生说“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也”。一所大学的标志,最吸引人们眼球、最能令人仰慕、最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是学校拥有一批学术大师。因此,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第一宝贵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十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优秀骨干教师重点,坚持开放、创新、精干、高效原则,建立促进师资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和优秀人才成长机制。从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意义上将引进、培养高水平杰出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校内启动实施“151”工程,着力培养一批被同行认可的名师名家,建设起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治学严谨、作风优良、规模适宜、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具有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高水平师资人才队伍。
  第四、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在于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我们牢固树立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经过前几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诸如质量意识、素质意识、创新意识、国际化的观念意识等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已经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学校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机制,正确处理好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聚合经济学、管理学科优势,努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的专业人才。
  第五、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繁荣学术、坚持学术兴校
  学术兴校是学校坚持的基本办学方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多年来,学校立足西部、面向全国,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取得了一大批有社会影响的科学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成为学校改革、建设、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繁荣学术是体现大学职能的要求。学校培养的各类人才,最终要走上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由社会认定是否是合格的现代化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种社会检验,本身也就是对办学指导思想及整个育人过程的评价和考核。一个学校,只要产生出一流的学术大师和研究成果,形成学术繁荣氛围,就能够极大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质量的显著提高。
  繁荣学术也是实现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只有科研水平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搞好了,科研精品多了,社会效益和影响大的成果多了,才真正体现着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的贡献,往往又成为衡量一个大学是否具有研究型特征的重要标志。
  实现学术繁荣,坚持学术兴校的基本途径在于,一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在意识形态和学术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扬科学的理论旗帜,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和指导社会实践。二是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也是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把理论联系实际落在实处。三是创造有利于学术繁荣的学术研究氛围,做到研究无禁区,讲台有纪律。四是鼓励青年教师勇于触及研究前沿,克服浮躁心理,树立良好的学风。 
  第六、实现战略目标的本质在于办学特色鲜明
  特色是一所大学最突出办学亮点所在。按教育部评估指标内涵的解释,具体指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作为学校自身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并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社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主要体现在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和思路,以及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甚至扩展到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正是为了充分包纳特色要求而提出的,学科定位明确“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科为主体,以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这一表述反映了财经院校的一般特点,凸显了我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也为今后学科发展留下了空间。要清醒地看到,即使是研究型大学,并不是包揽所有学科,在学科建设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做到坚持特色,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就是在“特色、优势、重点、协调”八个字的内涵上做文章,干实事。
  第七、实现战略目标的精神支撑在于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一所大学没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就不成其为大学,而大学精神是实现大学战略目标的精神支撑。学校提出办研究型大学目标,根本目的并不是为办大学而办大学,其最终的价值追求,或者说办学的根本宗旨仍然是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西南财大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精神支撑。
  经世济民:就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生产,造福人民。这就是我们鲜明的办学宗旨和价值追求。
  孜孜以求:就是自强不息,勇于探索,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和精神风貌,也就是办学育人的理想信念。
  大学精神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我校从始到今历届师生的爱国、报国之心;鲜明体现了学校办学传统和经济学科特色;生动体现了历届校友和全校师生员工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尽管这一精神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精神实质却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在大学精神的基础上,学校凝炼了“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与“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一道,成为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光华学子,不断弘扬和培育这种精神,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和历史责任,把
教育事业推进前进。
  第八、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学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大学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社会为大学使命,努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执着地信守“育人为本、务实求新、成才报国、追求卓越”的理念,把造就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位,育人为根本,加强全员德育意识,健全“三育人”机制,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提高道德品质与气质修养,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培育“四有”新人。
  第九、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无论从过去的办学历程,还是当今改革开放的实践,都雄辩证明发展是国家兴盛、办学兴旺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困难和矛盾的基本途径。这些年来,学校始终坚定不移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效益和综合实力,使学校的规模、校区面积、办学条件、资金投入等,与过去相比较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仍有许多不适应。要求我们在教育发展的新跨越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事关全局的办学指导思想、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强校、师资队伍规划等问题,正确处理好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关系,由单纯的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向以提高质量、增强创新能力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变,统筹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化改革与积极开放,从而沿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前进。
  第十、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
  通过“评建创优”这个契机,促使我们系统地、深入地思考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形成了办一流大学、育一流人才、创一流业绩的共识,进一步明确了第三次创业的战略目标和基本任务,提出了实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战略思路和战略举措。
  发展思路包括十个方面: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教育观念创新为前提,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全面素质教育为根本,教育教学改革为手段,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合作为支持,物质设施建设为条件,管理体制改革为先导,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项战略举措:
  ①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科布局----实施“学科建设工程”。
  ②合理确定规模,树立超前理念,坚持多元培养--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③立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占领学术高点—实施“研究精品工程”。
  ④铸就学术大师,培育学术中坚,健全学术梯队--实施“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工程”。
  ⑤引进优质资源,拓展交流空间,提升合作层次——实施“教育国际化工程”。
  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实施“文明校园工程”。
  ⑦坚持邓小平理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德育建设工程”。
  ⑧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民主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实施“科学管理工程”。
  ⑨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坚持服务与效益并重—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工程”。
  ⑩争取财政支持,多元筹措经费,开展资本运作—实施“资金筹措工程”。 
●扬州大学办学思想
  面向未来,扬州大学确立了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提出了实现办学目标的总体思路,即围绕“发展”这一主线,狠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两个重点,处理好“巩固成果与深化改革、规模拓展与内涵建设、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对关系,大力实施“名师与品牌、交融与创新、超前与跨越、开放与合作”四大战略。
●云南大学办学思想
  近年来,云南大学根据“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并实践着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立了“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建立了以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倡导“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的校训,造就博专高精兼备、德智体美同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知识广博、务实进取而享誉省内外的云南大学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云南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立足边疆 服务云南 办出特色 
  云南大学精神: 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 
  云南大学校风: 高远 务实 勤勉 卓越 
  云南大学校训: 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 
●上海交通大学办学思想 
  以“四个坚持”为办学指导思想
  上海交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上海交大一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上海交大党委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
  学校始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委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全校师生员工作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不断在全校把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活动推向深入。学校成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和教工、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加强邓小平理论的宣传、学习和研究。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不断深化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90年代以后,以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核心,进行“两课”改革。近年来,学校又倡导让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进生活园区、进学生社团、进校园网络”,体现了德育工作的时代特征。
  学校一贯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建立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高效运作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岗位责任制,不断在大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工程”,在教职员工中推进“育人工程”,在全校实施“环境工程”。在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连续4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2、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交通大学自20年代起,不断根据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调整和充实系科设置,逐步形成了工学院、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格局,实行学研结合,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建国以后,学校一方面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上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积极为国家工业建设、尖端科技发展和国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根据高教部关于“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的指示,开展科学研究,承接国家、地方任务以及协作攻关和自选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为经济建设、国防尖端科技和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抓住机遇、奋起努力,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跟踪和赶超科技发展前沿,全方位为社会服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成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学科点和学科基地;紧密围绕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发展和国防事业,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重要成果,综合实力位于全国高校前列;高科技产业化不断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初具规模,一批高新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和以创造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新教育,高水平、高质量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吸收世界著名大学的先进办学经验和成果,扩大留学生和专家学者交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架起了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力求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 
  3、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上海交大一贯重视人才培养,百余年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
  “文化大革命”前,老交大“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的教学传统已闻名海内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高等学校办学功能的扩展,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早在1986年,学校就办学指导思想开展大讨论,全校形成了“一个根本(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两个中心(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研究中心)、三重职能(教育、科研、开发)”的共识,并在以后的办学过程中得以贯彻,既确保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和根本地位,又使教育、科研和开发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取得快速的发展。
  1998年初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建立以后,学校主要领导在坚持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的同时,强调“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进一步突出了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每年,学校领导层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工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倾向,规划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多年来,学校在教师晋升职务、工资待遇、住房福利、评优奖励等一系列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中,均体现了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贡献、实绩面前一视同仁,并对作出显著成绩的基础课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学经费逐年增加,运行经费、专项经费、重点建设经费的金额和比例,在同类高校中位于前列。同时,在学校倡导和支持下,不少院(系)不但以科研经费和设备支持本科教学工作,而且以科研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并将最新科研成果尽快反映在教学内容中,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也努力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了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4、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我国建校最早的大学之一,始终以培养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材为己任,一贯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建校初期,学校提出了“智德体”三育并重的方针,“才识丰,体力雄,志行高,俱此三者,始能任重致远,为国效劳。”建国以后,更是始终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施了“加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能力”等一系列教学原则,并将老交大教学传统升华发展为“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
  改革开放以后,遵照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上海交通大学在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工作中,不断体现了新的思路和内涵。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形势,探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生活目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具备优良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面对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坚实、全面的知识基础,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社会的高速变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崇尚文艺、注重体育,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全面推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栏目编辑:评建办     出处:none      版权声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