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昨天和今天连接点
——访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民协主席夏挽群
编者按:夏挽群,中国民协顾问、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民协主席、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2012年6月5日,“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围绕古村落保护相关议题记者采访了夏挽群先生。
记者:你如何看待村落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这种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是受哪些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体表现又有哪些呢?
夏挽群: 古村落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古村落是由各个地域具有不同文化特质、不同文化内涵的具体村落形态集合而成的。决定古村落不同风格和样式的因素有三个。第一,地理因素,如北方,南方,水乡,高原,平原,山区等的差异。第二,历史因素,不同村落有不同的历史形态演进。第三,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这是最为重要的。正是不同的文化传统把古村落按照不同样式雕琢而成,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村落文化折射出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想象,并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性格,从而使得古村落的内涵丰富而且多样。
古村落是今天和昨天的连接,是历史的见证。抢救和保护好古村落文化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地域性特点,来使每一种村落文化区域都能够有经典和样板得以保存。我们要竭力避免这样的结果,即一个时代结束了,但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经典我们一个都没留住。这样的例子已在中国的城市里上演过了,我们用三十多年的时间把所有城市再造了一遍,所有的城市都西方化了,原来的历史印痕、文化记忆,包括各个城市的不同的音韵色彩统统都荡然无存了,城市变得千篇一律,一个城市是另一个城市的复制,造成了城市的历史断层、文化断层、情感断层。我希望不要在农村再去重复这样的路子,在村落还没有被彻底摧毁之前,对它加以保护,而且刻不容缓。
记者:你如何看待村落与乡土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日渐消逝的乡土民俗呢?
夏挽群:说到古村落往往容易想到古村落的建筑,但村落不仅是一个区域的经济枢纽,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心理的密集组合。如果说村落的建筑是村落的骨骼,那么,村落所产生的文化,即民俗,就是村落的血肉和灵魂。骨骼与血肉灵魂是不能分离的,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古村落的概念。不仅要保护古村落的建筑,还要特别保护经典的古村落文化,尤其是村落的精神、信仰、民俗,包括审美,都要一并保存。如果村落消失了,那么村落的文化也就荡然无存了。如果村落保留了,但是村落的人都走空了,这仅是一个文化的空壳。在农村彻底“城居化”,所有的村民都住进高楼之前,应该保留一些经典的村落,使我们和子孙后代能够永久地去探查它那无穷的魅力。如果这一切都消失了,那么村落的概念对于后人来说将彻底陌生;对老一代的人来说,它将变成一个苍白、脆弱的记忆;对年轻人来说,只能是一种空泛的想象。这是很恐怖、很可怕的。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一个注重文化和精神的国度,为什么连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都不能守护住呢?为什么要把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后这一点遗产都要弃之如敝屣呢?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我们留下了多少,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拥有多少;我们什么都没有留住,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一无所有。
记者:目前,我国农村拆旧建新的现象非常普遍,你认为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保留村落各自的风情特色而不至于千村一面呢?
夏挽群:我并不反对农村搞现代化建设,也不能剥夺农民享受现代化的权利,但我希望村落文化的经典和样板得以保留,不要拆掉,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留给我们的后代。我所希望的是,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吸取城市再造的教训,不仅要注重新农村的物质构建,还要更加注重新农村的精神构建,使新农村成为传统村落的一种自然延伸,保护不同地域村落文化的文化特质,要顾及到传统民居的个性、风格、文化和审美的保留,不要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这不仅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连接,也是情感上的连接。
农村与城市应有文化上的差异性,有差异就丰富,就多元。单一只能使文化发展的道路变得狭窄,多元和丰富才能使文化发展的道路更加广阔。在农村,用“城居化”或是“享受城市生活”来动员农民拆迁,我是非常不赞同的,这样做的结果中国就不仅“千城一面”,而且“千村一面”了,将在未来给我们留下永久的遗憾,而且永远无法弥补。在这个时候,保留农村原有的一些景象、一些居住方式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
采访:王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