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院长在名校工程建设暨教学计划修订调研工作中的讲话

2014-08-05
               

   按:2013年6月20日至21日,潘鲁生院长就名校工程建设暨教学计划修订工作进行调研,先后走访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服装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应用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听取工作汇报,结合名校工程建设目标,围绕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修订等具体工作,发表讲话。纪要如下:

在名校工程建设暨教学计划修订调研工作中的讲话
潘鲁生

   当前,国家艺术学科专业目录逐步调整,既是社会人才需求、就业现实形势与大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一种互动调整,也是艺术学科升级后相关学科专业定位设置的不断明细和完善,是艺术教育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充分认识艺术人才培养的外在需求和内在规律?如何充分把握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普遍趋势和我校的特色定位?怎样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艺术与设计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问题不足以及具体可行的创新突破点?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并探索解决的问题。
   应该说,入选并全面启动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是我们求解一系列宏观和实际教育问题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全面推进和实施相应的一系列目标和任务,将在具体工作环节和落实层面实现建设性地提升和发展。就此,我们要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完善“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并具体以课程为核心、以课堂为中心做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修订工作,以为学生和学校发展着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名副其实的特色名校。
   一、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积累经验与设计创新
   从历史沿革上说,视觉传达设计学院所涉猎的是老专业和新领域,既集合了学校几十年的专业经验,也有当下许多新的、前沿的命题,在发展过程中尤其要做好历史经验的梳理、总结、升华与应用,做好当下前沿领域、前沿命题的把握、融入和探索。
   首先要鉴往知来,做好历史经验的学术总结和梳理。从装潢设计到视觉传达设计,其中很大程度上浓缩了工艺美院的办学历史,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学术信息。其中不仅有社会发展过程中设计传播媒介、信息形式变化的脉络和内容,关联着社会思想和审美文化的变迁,而且具体地反映在工艺美院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的成果中,体现为转化发展的轨迹和内在的经验与规律。就此应加强研究和总结,并具体作为科研立项加以推进,积极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进而要积极创新,以课程和教材为重点打造特色。教育需因材施教,办学需因地制宜,既要熟悉了解相关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内容,更要寻找和确立自身的特色。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是教材和课程,如果形成了自己的主干课程和系列教案,教学理念就有了依托,教学方法也将随之完善。就此,要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进一步梳理中国当下语境中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问题。举例来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传统的招贴、海报仍然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作用。当前,我国的广告行业在现实应用的语境如何?其传播空间与传播力度、实用性和规范引领等都有待深入研究。又如当下“网购”发达的形势下,包装设计有哪些现实课题和前瞻性的思考?随着阅读形势改变,出版物设计有哪些新的动向需要探索?这些既是具体的学术问题,也关系到我们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只有我们的教研室、我们的教师密切关注设计的现实、深入研究设计教育的问题,我们的课程和教案才会生动、有深度,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此外要继续发挥以往社会服务优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社会实践平台,并进一步把握专业特点,打通专业壁垒,促进人才培养。现有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出版设计、品牌设计、交互设计等五个专业方向可结合课题或项目相互打通。其中,包装工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培养方向与信息时代的文化、科技(材料、工艺、新媒体)、消费三者之间的匹配问题。包装工程专业应区别于包装艺术设计,突出创意与包装结构、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包装环保等要素的结合。视觉传达各专业应重点突出设计与文化、设计与消费等的原创性和创意性;交互设计作为新上专业方向,更应注重人与产品、人与界面、人与环境、人与信息的技术和设计相结合问题。培养方案的知识点在突出创意能力之外,应兼顾沟通型、研究型、管理型等人才角色多样化需求的问题,以实现“多样化成才”为目的。
   二、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社会需求与课程定位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当前有环境设计、城乡规划和建筑学三个专业,从单体建筑及其内外环境,到城乡区域,再到相关人居环境,具有一定的空间跨度,也与国家的建设发展的大政方针紧密相关。如果说设计学科具有流动性,设计必须关注现实,那么建筑与景观设计教育对建设发展需求的把握,将直接决定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有无用武之地以及能否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认为,当前国家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有两个重要命题,一是历史延续的、文化传承的空间聚落如何保护和利用,一是新的城镇化发展如何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前者涉及传统村落保护等紧迫的文化命题,后者关系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现实任务。作为工艺美院的建筑与景观设计,有别于相关专业院校或综合大学,关键在课程建设,在于设计解决和协调艺术审美与工程技术、历史文化与功能规划等综合性的问题。就此要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形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核心课程,配备由建筑师、研究者和设计师组成的师资团队,开展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
   举例来说,欧美的大学在建筑与景观设计方面的专业设置不只是前卫概念的建筑设计为主,而是关注解决老建筑的保护与改造问题。当前,我国传统村落流失加剧的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我校可发挥泰山学者团队作用,加强建筑学融入,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废弃村落保护计划”,通过设置一线调研与实践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感受中国乡土文化样态,通过测绘、记录、调研、发现以及相关设计问题,切实推动相关课题研究,并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多一份对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的情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说,我们设置的课程专业性越强,学生走上社会的适应性就越好;我们的科研越有深度和高度,相关理念也越容易落地实施。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还要进一步研究专业方向与社会、产业服务能力匹配问题,研究环境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与文化、科技(材料、工艺)、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匹配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在注重设计创意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兼顾工程技术型、研究型、管理型等人才角色多样化需求的问题,以实现“多样化成才”为目的。同时,传统文化研究是学校特色,应在专业实践中重视传统文化资源与设计创意转化的问题。尤其在城乡规划等专业教学中更应突出“人的城镇化”等社会问题的研究。
   三、工业设计学院:项目落地与专业建设
   工业设计学院一直是学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单位,将服务面向和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是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抓项目落地,一方面要回到课程建设,使社会面向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就现有的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工业陶瓷设计等专业方向,还要紧密结合产业现实,服务区域经济,尤其是着眼山东的产业实际,从点上寻求突破,形成教学、科研与产业互动的特色和优势,建立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如产品设计应充分关注山东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的白色家电业,与海尔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发掘提升专业潜力,要深入研究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学科属性,下大力气明确各自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交通工具设计应积极引进国际设计资源,瞄准这一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具体可结合青岛游艇产业优势,加强船舶游艇设计的科研和教学,在前沿设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工业陶瓷设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部门合作的紧密性,积极培育“定制式课堂”模式,尽快形成办学特色,可结合淄博的陶瓷产业优势,开展相关项目合作并促进人才培养。此外,展示艺术与科技、公共设施设计则要关注国际前沿动态和优秀成果,相关教学和科研要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如国际展示设计理念和技术在不断更新,甚至不断以新的形式和理念颠覆以往的展示文化,就此要加强研究和思考,展示艺术与科技专业在教学方案修订上,应大胆突破“为展览而展览”的老套方式,应强调展览设计的专业系统性和技术集合性。公共设施设计也是一个既有国际性也有本土需求的领域,就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开展深度研究,从本土文化、地域文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出发研究我国公共设施设计的现实问题,是做好相关教学和科研的必要基础。整体上应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山东省艺术与设计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的优势,使专业与山东知名企业结合,并进一步构建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工业设计研发中心的高端平台。
   总之,工业设计不是一个泛泛的领域,必须有落实点,核心是专业建设,有重点从创新课程上突破,要研究洁具设计、游艇设计、医疗器械设计等等相关产业领域,要有问题意识,关注社会需求,寻找确立自己特色的专业建设。相关项目成果要体现在课程中,工作室教学要突出课程主体,全面充实和加强对学生创意设计培养,形态设计训练和工具材料应用等相关课程内容。各专业及培养方向应认真研究设计与文化、科技、消费三者之间的匹配问题。在注重设计创意能力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市场调研、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知识点设计在突出外观创意能力之外,应正视工程技术型、研究型、管理型等人才角色多样化需求的问题,以实现“多样化成才”为目的。同时要重视实验创新平台建设,拓宽实习基地合作领域,利用好现有实验资源,将教学计划、课程建设与实验环节紧密对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与实体公司的合作,让学生了解产业情况、市场调研、设计研发、生产、配售、展示的全过程。同时,不断创新课程实践、创作实践、项目实践、行业实践、社会实践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人文艺术学院:学术研究与师资带动
   人文艺术学院一直是学校科研和理论人才培养的重地,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目前拥有全校4个学科门类中的3个,无论学科门类数量、一级学科数量、专业数量都处在全校前列,需花大力气研讨和梳理,形成自己的定位。既要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加强艺术学科的融入,从而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文学科,还要重点加强学术研究,用深度研究来带动师资提升,有利于人文艺术学院的特色发展。
   在学术研究上,要有重点,有特色,有提升,充分思考并解决纯理论专业研究与非物质遗产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衔接问题,应用性理论研究与文化、技术、策划、传播、消费等要素之间的实践对接问题;同时,传统文化研究是学校特色,应加大在传统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力度;还要在专业实践中重视传统文化资源与组织管理、产业管理、广告策划等转化研究的问题。具体可加强艺术人类学领域的研究,学习相关研究方法,深化以往研究课题深度,全面带动学生和教师学习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可尝试加强艺术品鉴定与修复、艺术投资等有关问题研究,并结合就业问题,研究相关专业人才的入口、出口及衔接培养方案。整体上通过有效的方案和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
   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上,要注重能力本位培养,从知识培养、技能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化,各专业在注重研究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美术学、设计学专业要坚持理论基础优先夯实的思路,结合当下文化需求、学术理念、艺术价值以及艺术策展与经纪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活学活用。设计管理专业要以国家急需的管理型设计创意人才为导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设计产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设计项目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产业管理人才。广告学专业应重点培养具备广告策划、广告营销、媒介管理以及一定设计制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总之,在突出基础理论的研究能力之外,要正视策划型、沟通型、管理型等人才角色多样化需求的问题,课程信息量要大,教师课程不能单一,要形成“老课程在上,新课程在开”的局面,实现“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的培养目的。
   五、公共课教学部:课程创新与素质培养
   名校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人才培养,公共课教学是重要基础。就我校而言,公共课教学要实现“三个对接”——与专业对接,与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与学校培养目标对接。要结合艺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学校“应用型艺术设计大学”的类型定位,认真梳理、研究公共必修课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问题。
   具体课程而言,要因地制宜,加强研究,使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灵活,更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更能调动整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比如思想政治课要加强对于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的创新,尝试相关课程打包,优化课程结构,还可结合国家思想政治宣传需要,发挥学校动漫、视觉设计等专业优势,与相关专业课程结合,开发宣传动漫作品,既促进项目应用,又激发学生兴奋点,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目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应该说,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以及培养学生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层次、规格、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优化调整。可尝试分类教学,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发展需要,打开班级界限,就基础的、专业的、考研及出国应用等进行客观研究和分类教学,充分满足学生需求,避免一种模式造成一种结果。关于文学课程,既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要加强论文写作指导等学术性、应用性兼备的课程。体育课程要发挥促进学生健身锻炼和精神饱满的作用。大学物理课要充分为专业服务,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往往来自实验室,要加强物理实验教学。高等数学的主要作用是为理科专业奠定基础,要有为侧重于专业服务的意识。同时,贴近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学科交叉现实,在新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增加微观经济学或产业经济学、经营管理学等公共必修课程。
   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就专业艺术院校公共课教学改革申报宏观课题,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科研成果、教学成果整体推进和创新突破。要树立“360°教育”的培养观念,主动将学生身心感受和接受能力融入到知识传授过程中,科学划分为若干教育模块,抓住学生心理变化的关键环节,与专业教育同步实施非智力素质教育,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品质,全方位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事业等方面应该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树立在“教养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的观念,结合名校建设,分类构建“素质养成体系”。我们认为,大学生素质养成体系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综合技能素质教育、身心健康素质教育五大类。如何结合课程开发,分类构建适合我校人才培养的“素质养成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新的教学挑战。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由3个层面8种不同类别素质教育所组成。生理层面素质教育指的是身体素质教育,心理层面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而社会层面素质教育则涵盖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文化、体育能力、体育审美与体育行为等6类素质教育。怎样将这些素质分类内容融入到大学体育教学中,要进行深刻思考。
   六、服装学院:文化提升与专业发展
   流动的文化是服装设计的灵魂,服装学院在已有基础上要进一步通过相关文化研究来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水平。具体包括传统服饰文化、时尚消费文化以及相关的市场、心理、习俗等种种因素和内容,使相关科研带动课程研究和教学。
   首先,只有进行深入的文化研究,才能进一步把握服装元素、语言、风格演进的历史动因,把握服装构成要素的表现力和影响力。比如当前国际一线服饰品牌,其对传统工艺的应用与宣传,关于设计和营销的策略等,都应上升到文化分析和研究的高度。由此也可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我国服饰产业和文化现状。无论服装的设计、工程,还是表演,只有以文化作为根基和灵魂,才能有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要把握文化融入和教学提升的两端,即传统和前沿。一方面,要将中国传统服装服饰贯穿于教学和科研,成为一项专业特色;一方面,要在设计信息上与国际接轨,把握全球化时代的时尚消费文化。既要从丰厚的传统服饰文化里汲取养分,有传承,有创意,有转化,也要参与到设计前沿中,通过赛事活动、产业项目合作等,融入时尚活动之中。总之要使传统成为教学的基础、前沿成为驱动和检验。
   第三,要以课程为核心,落实相关教学理念。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区别。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可在相近专业、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开放打通,走“系统整合设计”的路子。如,服装设计与首饰、妆扮、表演、摄影、广告等专业结合;服装设计与工程(工学)专业则应围绕目标市场和产品开发,将市场研究、行销策略、工程技术、产品设计、生产加工、配售等进行相关课程开发。要确立自身特色,如舞蹈等专业和课程要与服装设计和表演紧密联系,形成有工艺美院特色的专业课程。
  七、造型艺术学院:艺术创作与教学基础
   造型艺术学院是一个以创作带动教学的单位,以创作带动教学,以创作促进教学,以创作奠定教学基础并形成办学特色。当前,在名校工程建设和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一定要重基础,重创作,重创新,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发挥艺术创作的基础作用。
   首先,争取创作上的全面提升,要树立文化自信。在已有的传统功底和风格创新基础上,要增加自信。人文精神与文人情怀往往决定作品的内涵。一直以来,山东画坛具有内敛、中庸、保守的地域文化氛围,充分认识这一地域文化现状,我们的教师群体要有所突破,首先要在创作上有自己的理念和自信。
   第二,争取创作上的全面提升,要加强艺术语言与风格探索。有风格才有高度,艺术创作应有自身特色。一般而言,文化修养、艺术追求、学术理念、创作状态是形成自身绘画风格的根本。应从加强学术凝聚力出发,制度化、常态化地举办主题展览,配合学术研讨和集体采风等交流活动,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认同,进一步形成互相尊重、互相提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鼓励、共同发展的氛围,汇聚创作群体,提升整体水平,凸显创作风格。
   第三,争取创作上的全面提升,要加强理论研究。加强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研究,深入展开有关艺术作品、艺术现象、艺术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深入梳理和认识传统文化资源和精神,把握当代艺术思潮内涵,在创作交流、学术研讨和理论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艺术主张和风格样式。
   第四,将创作提升的成果最大程度上惠及教学,形成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有工艺美院特色和规律的教材教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探索打破传统的架上绘画观念,积极尝试综合材料、实验艺术、装置艺术、公共艺术等在引领当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观念中的作用,在学科规划、专业建设和课程实践中充实完善。注重对学生造型基础、创作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深耕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倡专才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国内、国际艺术大展,通过展览拉动和促进教学。目前,以“十艺节”和“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等大型展览为抓手,以各层级门类艺术展览为推手,形成各专业对外交流的常态机制,多措并举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八、现代手工艺术学院:工艺传统与特色定位
   手工艺学院依托工艺美术的大传统,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名校工程建设和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既要充分总结吸收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工艺术的教学经验,还要在新的产业形势下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明确本专业领域与设计和艺术的区别和联系,形成自身的特色定位和教学计划。
   首先,要重视吸收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神和精髓,将工艺精神贯穿到教学中。具体可充实完善课程形式,如引进工艺美术大师或一线技师授课,开展作坊式教学,加强情感培养,强化手艺传承。将工艺美术真正作为名校工程院校发挥文化传承作用。
   第二,完善工艺美术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基本技艺是什么?基本训练怎样展开?基本课程有哪些?同时,增加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市场学、营销学、管理学的课程,增加与行业对接的课程,全面充实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第三,建立工艺美术教育的发言权。应该看到,学科目录调整后,各校工艺美术专业的设置将会迎来一个新发展,我校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明确办学定位,通过教材建设制定工艺美术教学的标准,是衡量我们专业特色和发言权的重要方面。就此还要发挥学校传统文化研究的特色,整合相关设计专业教学与科研优势,进一步建设具有发展潜力和彰显特色的专业。
   第四,除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外,公共艺术也是今年新上的专业,不久前,公共艺术论坛在我校召开。全国院校的办学水平目前全都在同一个平台上,我校公共艺术专业如何发展成为特色?将公共艺术专业设在手工艺术学院,就是力求在传统材料、根部文化、手工精神和人文价值的结合中寻求中国设计的本土化语言,在传统智慧的文脉中构建中国公共设计的价值体系。
   总体上,课程建设应紧密围绕工艺美术、公共艺术专业与文化、科技、消费各要素的关联性。注重设计创意能力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要主动把握国际手工艺术发展趋势和艺术规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国内、国际艺术设计大展,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竞争的国际化艺术创新人才。
   九、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前沿与融合发展
   数字艺术是一个前沿而且应用性强的领域,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和社会服务,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全国院校处于同一个平台之上,我校应该如何建设这个专业?还是要认真研究和推进的问题。
   首先,数字艺术专业应将坚持原创视为最高的办学宗旨,认真研究各专业教学计划。原创的根基在文化,无论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还是动画、摄影、新媒体艺术和游戏艺术设计,都要结合内容产业、版权产业发展的核心趋势,从内容原创能力培养上下功夫。具体可发挥学校在传统文化研究上的资源和特色,在各专业实践中重视传统文化资源与设计创意转化的问题,强调内容原创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关系。
   第二,数字艺术专业科技依存度高,要积极把握前沿动态,认真研究开展实践教学。当前,数字艺术设计成为融合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电视网络的跨媒体艺术形态的设计,创意产生和信息设计成为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主流。要主动把握国际数字艺术发展趋势和艺术规律,使专业紧密依托实验室,教学回到现实生活的场景和空间,加强与产业的对接力度,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国内、国际数字艺术设计大展,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竞争的国际化艺术创新人才。
   第三,完善课程架构,建立知识平台,健全培养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相关培养内容要在课程有体现,在师资上有支持。具体还要充分研究摄影专业与社会、文化、产业服务能力匹配问题;解决动画专业“无声”的问题,动画专业是声音与图片的结合,需要引进录音专业的教师;建立影视摄影与制作的创作基地,让学生真正去动手实践;与人文艺术学院合作,开始编剧课程和项目实践等,从各具体环节上改善和提升。
   十、应用设计学院:职业教育与技能培养
   应用设计学院的核心是职业教育,是我校教育布局的一个重要层面,必须围绕职业教育准确定位,完善相关技能培养模式,实现特色发展。具体在印刷设计上要加强与企业对接;旅游产品设计要开展走访调研和科学规划,打造专业高地;家具设计要有特色指向,重视在木作、编织类家具上的教学与研发;妆扮设计要创意时尚与生活装扮兼顾,深入研究其作为创意产业综合体的内涵。
   要根据国家高职教学管理要求、原则及基本内容,确定人才培养定位、规范各专业建设基本流程管理,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与效率。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强调“应用性实践性”为目标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因此,实践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关键。
   落实技能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请到学校来,给学生直接讲授设计课程,介绍自己的设计作品,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水平。在课程教学中,始终将课程实践放在主要的位置上,将建立多个实训基地和工坊,学生可以在工作坊中增强技能训练,工作坊白天全部对学生开放,满足学生设计实践的要求。
   大力推行应用设计专业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综合实训能力培养,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合理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吸收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在职在岗设计专业人才充实实践教师队伍,确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进一步建立创新艺术设计专业考核体系。进行多项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使考试项目趋于多元化、职业化,强调笔试和技能测试、阶段性测试和终结性测试、项目任务式课题考试、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等多层次教学和测评,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建立以职业技能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达标的评价体系。
  十一、继续教育学院:社会需求与突显培训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研究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和深入,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方法等要有准确的了解和清晰的定位。
   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要突出知识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由于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因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的追踪、更新和传播。
   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拓宽知识结构,倡导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放弃低层次的技能和基础知识培训,围绕能力提升或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提倡多学科的跨学科课程以及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课程,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综合,基础与应有相结合。可学习借鉴台湾、澳大利亚等成人教育经验,充分研究当前社会精英等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拓展专业领域,开展菜单式选课,重点发展艺术品投资、收藏鉴赏、摄影、服饰等需求度高的专业课程,促进发展。
   总之,在教学全局与特色定位上,要坚持创新型应用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我校学历教育的整体布局为中专教育、成人教育、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五大类,主体是本科教育。根据不同教育类型和专业特点,设计类教学要重点突出“创意和实践”、美术类要突出“基础和创作”、人文类要突出“理论与研究”、公共课要突出“知识与修养”、高职类要突出“技能与实训”、成教类要突出“普及与培训”,只有因地制宜,找准各自定位,只有突显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才能更好的形成学校教学特色。
   在教学计划修(制)订的核心工作上,要以课程为核心。各教学单位一要深入研究,完善课程架构,明确课程轴线,突出主干课程,增大课程信息量。二要加强协作,打通专业壁垒,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打包开设相关课程。三要深化内涵,突出创新与实践教学特色,既要在课程内容上兼顾设计创意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综合要求,也要在授课空间及形式上不断完善,与实验室及实践教学要求对接。四要夯实基础,围绕课程加强教材建设,编写高质量有特色的工艺美院教案。五要不断提升,结合课程建设要求,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改变“因人设课”的教学局限,加大学科、专业带头人建设工作,强化师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多措并举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发挥学术研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提高办学水平、强化办学特色。各教学单位要结合名校建设工程目标和方案,深化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通过研究带动课程教学和成果申报。一要研究教育现状,全面深入了解同类院校和专业教学情况,明确自身特色定位。二要研究办学经验,梳理总结自身教育教学的良好经验,有传承,有创新,有发展。三要研究专业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升应用型教育的现实关联度和文化深度。
   要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多措并举提高教学质量。可探索教研室、工作室、作坊、实验室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完善“目标-课题(项目)-考核”为核心“任务驱动”的动态科学管理模式。加强传统文化资源与设计创意转化的研究与实践,多增设相关的课程和社会实践项目,促进学生能力本位的全面提升。以名校建设工程为抓手,狠抓包括国家及省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教改立项等在内的教学质量工程,夯实学科、专业发展基石。

下一条:潘鲁生院长调研教学计划修订和名校建设工程情况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