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育专家访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过伟敏

2009-06-02
设计教育专家访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过伟敏
 
编者按:5月30日上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类、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的“全国艺术与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讨会”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召开,会议期间设计•中国记者对设计院校的专家围绕设计教育主题进行了系列访谈,本次专访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过伟敏。
 
 
    设计•中国:先请您谈一下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愿景是什么?
    过伟敏:我觉得参加这次研讨会非常重要。召开关于这个实践教育的会议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设计教育走了那么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有了很多发展也有了很多进步。我觉得这次会议是它本体的回归,这些专业除了研究以外,还是要强调动手,强调实践,这个是我们的本。所以我觉得这次会议非常重要。
 
    设计•中国:您认为实践教学的核心是什么?
    过伟敏:我觉得实践教育的核心不是简单的动手,是需要思考的动手。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学生通过动手来训练脑子,去感受,这才是本质,并不是把一个简单的东西做出来。我觉得实践教育更重要的意义在这里。
 
    设计•中国:结合您多年来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您认为高校应如何建立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实践体系?
    过伟敏:作为设计教育的这种实践教育应该还是有它本质的东西,有它基本规律的,每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安排。但我觉得最重的是创新,创造。创新是最关键的,我们这个专业学生学的到底是创意产业,我觉得创造是最重要的,通过动手训练大家的创造能力基础。
 
    设计•中国:您所说的创造是指在设计过程中的创造还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过伟敏:最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觉得教学模式也是应该创新的,通过这个平台培养大师。
 
    设计•中国:在当代设计教育思想中普遍存在着“技术工具论”的观念,认为所有技术形式是供人们使用的工具,是被动的,中立的,因此一味强调创意能力,您怎么评价这个观点?
    过伟敏:工具确实也是需要,因为设计学科它本身的内容,它目前这方面很需要,它在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当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现。但是往往我们有时候觉得这个专业非常边缘化。我觉得它自身可能缺少科学性,我觉得我们这个专业应该更加科学性,强调自身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应该他也讲一个规律出来,让学生来信服,这样的话会对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学科的使命。否则的话,我们很多设计都归属感觉,感觉这个东西我觉得需要做理性的总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注重对感性的创造,这样我们的专业才会强大,才能有位置,才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设计•中国:现在大家都在提的“创新”有人说是一个非常飘渺的概念,您能谈一下贵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方面的教学举措吗?
    过伟敏:我觉得这个设计学科包括设计教育,我自己回顾,最早的时候,中国在80年代之前都是以美术的方法来教设计,强调设计本体的造型色彩及材料,我们看到早期的作品都是在一个体上或一个平面上有些装饰的图案,以为这就是设计,我觉得这是第一阶段。,80年代后我们派很多人去国外,但仅是把外国的课程植入,到2000年以后,我觉得这个阶段世界的发展也非常快,现在应该强调与计算机相结合,因为计算机迅速发展,这个载体对我们的生活做了很多贡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现在的设计一方面要与信息社会对称,与计算机科学对称,设计不光是它的本体。在这方面我们近年来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把设计教育这个链由原来的设计本体拓展到设计策划、设计评价,变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概念,我觉得这样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因为设计就是改变世界,你如何来设计,要设计什么东西,肯定要有设计的场合。而且以后我们工作,学生可能碰到的不是学校老师教授的那些门类,不断会碰到新的事物,所以我们把它知识的门类扩展地更长。我觉得这是我们阶段性的探索,我觉得这也是可以给大家借鉴的。
 
    设计•中国:刚才您也提到了设计策划,在这方面的课程是怎样开展的?
    过伟敏:设计策划我觉得现在更多的是说对人们的需求进行更多的了解、调查,因为设计是解决生活当中发生的问题,我们一直说设计改变生活方式,设计来自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一些调查来了解当今社会的需求,才有具体的设计,我觉得设计策划很重要。另外设计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设计的产品不是简单的美术品,不是架上的艺术品,供少数人享用的,我们设计的作品应该是面向大众,面向社会不同的个体。我们设计完这个东西以后需要反馈,设计师往往认为自己设计的东西是最好的,我觉得检验是来自社会,不断检验以后才会有提升自己的新的东西。
 
    设计•中国:院校与企业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过伟敏:我觉得院校与企业之间应该更多地合作,当然合作当中也有很多矛盾,因为院校与企业的需求可能是不对称的。打个比方说,比如说一个很大的企业,他要求学校做的是提供多少案例,学校是希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升他的学科建设,提升学生的能力,它并不是完全简单地设计。我觉得需求不是很对称。当然里面也有交合点 ,我觉得学校要引领企业,作为大学来说不仅要解决问题它更多的是作为引领,另外创造新的知识。我们学校与企业有很多合作,当然我们也有做具体的设计的,最近我们做的更多的工作是未来式的、储存式,所以是引领式的设计,表明我们设计师的未来的方向。
 
    设计•中国:院校与企业合作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过伟敏:最大的困难是两者需求不是很对称,企业希望院校就像一个具体的设计师一样,帮他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院校是希望更多的做些研究性的,未来的规划,并不是马上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市场需要今天给你,明天就做出来。院校需要更多的市场,起到更多地引领作用。院校更多的是关注未来,否则的话我们的市场就没饭吃了,我们毕业的那么多学生,他要解决当今的事情。我觉得高校更多地要去引领,现在学校很多,中国的设计院校有很多,学校之间要有层次,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这种学校还是应该引领为主。引领不是简单地做一个商业设计,我觉得我们应该做案例,表示未来的方向。院校有很多优势,有很多资源,这些院校能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作为企业的话他没有研发能力,他更多地关注制造方面。
 
    设计•中国:现在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评价呈下滑趋势,以您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您觉得大学培养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才,是“通才”还是“专才”?还是其他?
    过伟敏:我觉得现在对大学生的担忧也不一定很正确,就像我们的父辈希望我们把国家、把工作做的很好一样,这个说大了是个代沟,是个认识的问题。我也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我觉得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当中更重要的是视野的扩展,这是第一, 第二是提高综合能力,第三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学会怎样来学习。因为大学的学习毕竟只有四年,读研究生,读博士,也不是特别长的时间,它更多的是要到社会去工作,我觉得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中国:就目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现状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您觉得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在学校方面怎样给予帮助?
    过伟敏:我觉得我们现在对就业的现象太关注了,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要从基层做起,不要好高骛远。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你要成为一个大师,一个大家,还是要从基层做起,多多进行磨练,不要一下子境界太高,境界太高会掉下来的。假如大家都有这个心态,也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学校要提供一些引导,在学校我觉得更多的是怎样把学习内容提高,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这都是最关键的。并不是简单地给介绍工作。
 
    设计•中国:中国目前的设计教育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过伟敏:国际上包括现代科技比我们早了几百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也有了很快的发展。我们从社会的需求来看一方面是缺乏大量的基础型设计产品,二是有许多奢侈品,这些高端的需求,这个是定制的。现在的教学也是多元的阶段。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传统,比如说我们从美术教育来开始进行设计教育,一方面是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就像我刚才讲的80年代国外就开始与计算机进行结合。现在强调与企业,服务,科学对应这个设计。我觉得现在不可能很准确,需要有一个阶段。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觉的关键还是老师,老师的视野是最重要的。我们教师首先肯定要认识,最重要的还是眼。我们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再过20年,30年,我们应该是和世界同步的。我觉得至少大家都很敬业,包括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也很敬业,很让人感动。
 
    设计•中国:在江南大学理工科院校里面设计教育是不是更强调产品的功能性因素?
    过伟敏:这个不能简单地这么说,因为我们学校是以工科背景来举办这个设计专业的。应该说我们学校是全国比较早的院校之一。现在很重要的就是说设计学科自身不能封闭,交叉、融合是现在的一个方向,我们在其他学科的基础上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方法可能还不多,其他的方法我们也会借鉴,来促进我们这个学科更好地发展。工科类的院校也一直在反思,这跟我们在工科院校中办的历史也有关。在工科院校它可能有一个特点,会比较严密,做事比较有条理,对我们的专业还是有一定的帮助,包括他们组织完成一件事的方法,我觉得还是值得我们来学习的。像我们学校的其他学科有很强的团队,如何来解决重大问题,怎么来进行组织,给我们还是有启发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复制,复制也是不可能的。不同的背景对院校之间还是有很多的推动。我们在意大利做的很多的合作项目,它都有很多的社会学专家来介入设计问题。现在解决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是一个社区当中的需求,不光是一个具体的产品,可能涉及到建筑,可能涉及到环境,把我们与设计所有相关的包括视觉全部都整合到一个社区当中来考虑。通过社会学家的角度,他们的一种判断,跟设计学家联合起来,这个设计可能是符合老百性需要的。我们现在也有很多团队做一个项目,不同专业,不同背景,还有很多不同方向的老师,我觉得多元还是对我们这个专业有帮助的。

上一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第十三次工作会议

下一条:毕业展人物访谈(四)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近期热点

学校地址

长清校区: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1255号

千佛山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东路23号

联系方式

电话:0531-8962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