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柳编手艺和近4000个中国结组成的主展厅 张杰 摄
潘鲁生在乡间调研 李楠 摄
鲁锦织艺现场表演 张杰 摄
杨家埠年画 李楠 摄
杨家埠年画 李楠 摄
■张杰
带手艺乡亲进京
“当我们把传统的手艺和民间美术拿到美术馆时,突然发现它确实很当代,因为它有文化底蕴和生命力!”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手艺农村——潘鲁生主持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上,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潘鲁生说。
拉着18卡车民间手工艺品和近30年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带着来自山东省3市6县的手艺乡亲来到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既需要勇气,又需要良知,更需要对民间艺术来自骨子里的热爱和数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调研基础。在一架鲁西南普通农家的织布机前,在像在自家院落里率性编织的两个乡下柳编手艺人面前,在以几乎最原始的方式制作木版年画的一对老夫妇前……观众被土生土长的艺术震撼了。人们陆续涌进美术馆,更多人把孩子带到美术馆,让孩子们坐在那些手艺人面前,把手艺人及其所构建的场景,一笔一笔画下来。如潮的观众也让手艺人感慨良多,他们没想到曾经遍布民间、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土手艺”,竟然在京城引起轰动。
该展系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此前,其主持人潘鲁生,已经过近30年民间采风调研,一直致力于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挖掘、抢救、保护与研究。他带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生曾先后调查传统手工艺村落285个,采访民间手工艺人1000余人,收集民间文化艺术实物资料3万余件,撰写相关学术论文110篇,出版学术著作52部,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及部省级奖励37项。1989年,潘鲁生创办中国民艺博物馆。1996年,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尝试建立民间文化再生系统研究。2003年,潘鲁生开始关注民间手工艺人的生存状态。在此基础上,潘鲁生又提出民间手艺的民生意义和创建与加强手艺学专业学科建设等意见,以使绵延几千年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地传承。
对潘鲁生来说,早在他踏上民间乡土的那一天起,他心里一直有一种愿望和强烈冲动,就是促进乡土手艺与都市现代生活的结合。
农闲季节里的手艺
“每次到县里、省里织布,嫂子都不敢一个人去,要让我陪着才行,这次经理没有让其他人知道,直接让我一个人来了。”来自山东省鄄城县大埝乡俊李庄的刘春英,一看就具有一种当地织布行家里手的模样,在村里一定少不了经常有乡亲找她请教织布的难题。这次刘春英把嫂子家的织布机带来进行现场表演。也许因为有着从小练就的织布技艺,在熙熙攘攘的观众面前她显得镇定自若,即使现场表演也如同在家里一样一板一眼,游刃有余。说起每天手工织布的数量,按照她的能力每天能织至少十几米。鲁锦是一种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早年在鄄城当地曾是家家户户所必需的手艺。女孩一到十几岁便随家里女性长辈学习织布,到了出嫁的年龄大都成了织锦能手。而在没有化纤等面料出现之前,当地乡村一家人的衣被等生活必需品都要靠女性勤劳的双手来供应。当地有一个有意思的民间习俗,即在婚礼现场,村里的妇女会以审视女孩陪嫁织绵的数量和质量来判断新娘的家教和人品。在一些人看来,鲁锦有着迷人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抽象图案,有点类似西方现代抽象主义画作。但更重要的是一针一线都渗透着乡村生活经验,鲁锦已经成为乡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久之,这种技艺成了渗透进当地人骨子里的文化因子。也许正因如此,在那架原始、朴素和形式简单的老织布机前,观众感到一种来自生活和民间艺术的震撼。一架织布机和几个简单的织布动作,使陌生的人群一下感到有些亲切和一种来自乡间的暖意,这就是来自民间艺术最朴素的魅力。
和刘春英一样,不管是在美术馆展厅里展示技艺的临沂柳编、红花乡中国结艺人,还是潍坊杨家埠风筝、年画手艺人以及巨野农民工笔绘画和曹县桐杨木手艺现场,乡下手艺人一个个都如同置身于农闲季节的自家庭院里,用不知起源于何时却薪火相传的手艺,将一个个农家生活的温暖场景呈现出来。
师生参与乡土手艺传承
“从事民间艺术工作,既辛苦又欣慰。辛苦的是因为很多资料都得下到第一线去采集,欣慰的是这些东西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很多手艺人,靠他们的手艺不仅传承了文化,还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富裕和富有活力,其实这是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一个转型过程。他们是在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身份。”谈到几十年的民间艺术调研,潘鲁生之所以重视传承手艺,是因为田野调查让他对乡村手艺有更深的情感和亲合力。他意识到保护民间艺术,最基本的工作是要从保护民间手艺人的基本生活出发。因此,他提出农村文化产业化,构建手艺学科,为民间手艺解决根本生存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寻求发展之道。
自2006年,“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课题组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32名教师和102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对潍坊、临沂、菏泽的手工艺资源进行调研,结合当代人生活习惯进行创意研发,并同当地农民一起探讨产品的制作。在这次展览中,共展出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课题组教师辅导大学生创意设计、农民制作、用料天然的手工艺品4000余件。展厅内,一件件柳编时尚台灯、钟表、屏风,虽都出自祖祖辈辈的柳编手艺,而设计者却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专业师生的加入,无疑给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走向学科建设和古老艺术相结合的发展轨道。
在展览开幕式上,冯骥才说:“我参观过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校一楼几乎是一个大作坊,同时也是一个大书斋,他们实现了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由形而上到形而下。当国家的文化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有人出来担当。潘鲁生就是这样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民间艺术被称为独立于宫庭艺术和传统文人艺术的“第三艺术体系”,而正是这个艺术体系作为艺术金字塔的底座,一直是后两种艺术体系的丰厚营养。包括毕加索在内的中外艺术大师,大都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母体,养活了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
谈到专业艺术教育,潘鲁生认为,不管是民间艺术,还是民间美术和民间文化,应该作为中国艺术院校的根本。一所大学最主要的定位之一,就是民族文化的定位。无论什么专业,最重要的是要塑造大学生的素质,这种素质不只是专业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其自身的人格、人品和做人的基本规范。在民间艺术中寻找一种轨迹,对大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和影响。如果对其研究不够,大学就失去了一种底气和生存的能力。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一直是山东工艺美院的特色专业,通过这个展览可以看到,越有民间手艺元素和传统文化符号的设计,就越具有当代的生命力。而对于此次展览引起的轰动,潘鲁生说:老百姓喜欢,就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