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闻首页

潘鲁生谈民艺的数字化保护

时间:2005.05.11 供稿:光明日报 作者:赵秋丽(光明日报记者)、韩明(通讯员)
 
潘鲁生谈民艺的数字化保护 
 
光明日报记者:赵秋丽、通讯员:韩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

    记 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积极投身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以及“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保护工程也纷纷开始启动,社会上的民间艺术收藏热、旅游热、民俗热也带动了某些产业经济的发展。就目前来讲,我国对民间艺术的抢救与保护措施主要侧重于哪些形式?
    潘鲁生:这是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迅速消失的情况下产生的。国家目前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视程度比较高,相对而言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重视才刚刚开始。当前民间艺术的抢救与保护措施主要有对民间手工艺的调查记录与文化生态保护、民间艺术品的收藏整理、民间艺术品的旅游再生开发三个方面。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发起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十年抢救与保护工程”主要是对民间的传统艺术基因遗产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的调查、记录和整理。在研究的方向上,我想就认识层面来说,对待这些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艺品如年画、剪纸、刺绣等品类,不应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手艺,应将其看作一种植根于民众中间的、活态的文化来对待,重视它的民间文化载体的生存价值。最终我们的政府及学术的重视保护行为要在社会上引起一种民众的自觉,从民众中产生一种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形成一种社会氛围,给民间艺术提供生存的土壤。
    记 者:目前所采用的这些抢救与保护形式有没有限定性?基于这些限定性我们的研究应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潘鲁生:是的,当前的民间艺术抢救与保护有由于其自身特殊性而产生的限定性,要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是一项十分浩繁的工程。从分布地域上讲,民间的文化艺术遗产存在于广大的农村民众中间,分布几乎遍及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从民间艺术的品类上讲,品类极其丰富,民间艺术的品类涉及人的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物品更可谓浩如烟海。从从业人员角度上讲,民间艺术抢救与保护存在严重的从业人员不足的状况,目前,只是一些政府及院校科研机构在进行这项工作,还缺少社会的广泛支持。从技术层面上讲,我们的调查工作还停留在原始的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工作层面上,面对如此浩繁的工作,缺少必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要与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保持一致,将现代化的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应用于民族民间手工艺术及其文化存在方式的保护。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研究所所承担的山东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就是要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是对民族民间手工艺术及其文化存在方式提供一种较新型的保护方法,解决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记 者:既然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是对民族民间手工艺术及其文化存在方式的一种较新型的保护方法,那么,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其实质是什么?
    潘鲁生:首先,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民间手工艺术保护的数字化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关于两者的结合我想主要有两个突破口,一是,数字信息技术对于民艺品的整合整理、展示和传播的技术支持。比如通过这项技术我们可以更为方便地进行民艺品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记录,并且可以使我们的调查成果可以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大众展示,推动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二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民间艺术图案辅助设计系统的研发,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文脉传承有一种技术的保障,简单的说,就是为我们以“为生活服务”为目的的设计提供更为方便的素材库及软件技术,使这些设计品更为明显的体现民族传统特色,进而使得传统文化的大众认同感加强,营造一种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总的说来,这些技术的实质就是应用现代化的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使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专家和爱好者的层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响应这种本土文化的保护,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记 者:很多学者也都在提倡将尖端科学技术运用到传统文化保护上来,但大多只是理论上的倡导,鲜有成功的个案,在这方面您有没有过尝试?
    潘鲁生:过于尖端的科学技术我们没有尝试过,因为我们不具备那方面的条件,但是我们对新技术也尝试作了一些基础层面上的应用和探讨。比如我们建设了“中国民间艺术网”致力于民间艺术的网络传播,实现资源共享;在抢救与保护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数码设备对民艺品本身及采风和研究工作进行了数字信息的记录;另外,在考虑研究的方向问题时,我们对民间艺术图形的数字化整合开发及民间工艺三维动画的展示作了一些尝试性的应用,效果现在看来不错。
    记 者:您目前正在进行着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哪些层面上来进行的?或者说,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具体的方案是什么?
    潘鲁生:刚才我也说了,当今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数字信息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我们这个项目的研究主要层面是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数字信息技术支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应用性研究。这种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化虚拟民族民间艺术文物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的框架,能够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观赏并可以查阅相关信息,对相关图形艺术进行创新设计。这些内容包括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间艺术造型形象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开发民间艺术图形、图像检索的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建立虚拟民间艺术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再现;开发民艺品的数字化信息获取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多媒体虚拟场景协调展示技术、民间艺术图案的辅助设计系统等先进技术。在图形开发方面,我们将以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个案进行应用性的验证。民间剪纸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流传,就其文化形态功能来说具有普遍的意义,其存在有着丰厚的传承土壤,它的内涵题材丰富,几乎能包容所有的民间观念基因。老百姓说它是“画谱”,的确对于其它的民间艺术品类来说,它是一种根源性的东西。它的图形符号在民间的木雕、砖雕、年画等民艺品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的数字化保护开发将对其图形符号、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特征进行数字化的归纳,开发相应的软件及图形库,形成特色的民间艺术图形语言系统,并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将这种民间传统文化的观念基因传承下去。我们的研究将从个案出发,总结出一套规律,然后将其推广到整个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去。
    记 者: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您能从个案角度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潘鲁生: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具体来说是一种三维动画展示技术,就拿民间的手工织布工艺来说,这种工艺是老百姓中间代代相传承的,很难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我们可以将这种工艺进行提炼总结,产生一套数字化的技术程序,通过三维动画的形式进行进行展示。在印染工艺方面,拿蓝印花布工艺来说,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建模技术系统地展示从种植兰草——制作颜料——雕刻花版——染色——晾晒的全过程。总的说就是借助于数字技术的平台对民族民间工艺进行直观地展示。
    记 者:前面您提到了建立虚拟民间艺术博物馆的设想,您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它的内容吗?
    潘鲁生:虚拟民间艺术博物馆就是数字民间艺术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是一种适合于大众传播的一种现代技术的应用性工具。虚拟数字艺术博物馆与民间艺术博物馆不同之处在于,民间艺术博物馆仅仅是静态藏品的展示,虚拟民间艺术博物馆还要开发民间工艺制作过程的编程,使大众更方便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流变,工艺,存在的文化状态。它的内容将包括艺人档案、民艺品类、传播方式、制作工艺、民艺品原材料、民间生活方式等等,以活态文化的的立场向人们展示民间艺术的精神。
    记 者:您认为这种研究有哪些优势?或者说有哪些创新点?
    潘鲁生:首先从研究方法上说,这项研究涉及了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学科的诸多前沿理论和方法,采用多学科 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新兴、交叉、跨学科的研究,这种研究由对民艺本体的研究进入到了对民艺保护的技术研究,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是民艺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从理论上说,研究的结果将会获得一套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挖掘、保护、传播和发扬的研究理论,为未来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未来的非物质保护的教育提供了一整套的方法论依据。从内容层面上说,该项目能建立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化虚拟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扬的框架;建构一个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民族民间艺术符号库,包括剪纸工艺品素材和纹理库。从技术层面上说,它提出了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媒体虚拟场景建模技术;多媒体虚拟场景协调展示技术;面向民艺素材库的图像检索技术;给予感性工学的辅助咨询与决策技术;面向剪纸工艺品的二位图像检索技术;及计算机支持的剪纸创新设计技术。这些技术对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 者:民艺的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意义何在?有没有深远的发展前景?有可能带动那些相关产业?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者智慧的结晶,它经过每个时代的过滤形成精品,积淀了时代的精神,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特色,高度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和浓缩的民族性。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面临灭绝的边缘。如何把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有效的保护并加以传承发扬下去,是政府专家学者面临的课题难题。数字信息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并且有着现实的技术基础和操作可能性,必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进程。就项目的研究前景来说,该项目成果包含了通用的民间艺术数字化关键技术,以这些技术为中心而开发的专利软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民艺数字化项目,并能直接应用于相关民间艺术及其现代艺术的设计与开发,非常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及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它形成的数字展览系统方案能够在我省乃至全国大多数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得到应用。另外项目成果不仅能够提供永久的的数字化存储空间,而且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宣传平台,将中国的民艺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宣传能起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开发丰富的旅游纪念品,从而带动市场的全方位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