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山东木版年画调研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3月21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向来宾展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首批成果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及其他成果。 2003年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专项 中国木版年画的全面普查。此次普查将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文化学、人类学和美术学的研究对象整体考察;对木版年画制作过程中的工具、材料、艺人、画店、销售及相关行业习俗与口传口诀全面调查;采用视觉人类学方法,运用“文字、拍照、摄像”手段科学记录。《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2005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是专项示范本。此外,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等其他著名木版年画产地的抢救性普查工作已基本结束,系列成果将陆续面世,3年将完成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8卷。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和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文化部正在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走出书斋和象牙塔,成为专家和民众相结合的文化行动。在2005年3月20日召开的“中国民协2005年全国联席会议暨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研究所的工作得到了中国民协的充分肯定。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领导下的调研小组,走访了平度及聊城各地区50多个城镇乡村,获得大量有研究价值的图片、文字资料、实物、录音资料、记录图像等资料。2003年7月起,调研小组走访了平度宗家庄,采访了宗景深、宗景发、宗景波、宗景淦等人20多位艺人。这次调研工作发掘出清代年画用版90多套,200多件,年画品种30多类,考察了制作工艺、雕刻印版技术,以及当地有关年画的风俗民俗。调研小组针对宗家庄年画的历史、人文环境、风格特征,总结图片资料3000余张,手工绘图500余幅,记录15万字文字资料收集,并作出调查报告10万字。2003年12月起,调研小组走访了聊城东昌府区(梁水镇等)、冠县(三担庙、十里堡、斜店乡等)、莘县(刘庄乡)、堂邑(东关、西关等)、范县、东阿、阳谷(卧龙庄等)、寿张、朝城、古城、张秋镇等20多个市镇乡村。着重调研聊城东昌府年画的渊源、工艺、风格、风俗等内容,,走访艺人40多位,收集了图片2000余张,整理文字资料12万字,并拍摄录象资料500多分钟。通过对平度与聊城地区的考察,调研小组基本掌握了两个地区年画艺术的环境、历史、艺术风格、制作工艺、风俗、存在现状等具体内容,也针对个别案例作了大量的跟踪走访。今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将继续对这两个地区的民间艺术,以及山东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进行考察,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贡献力量。 据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其他专项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中国剪纸示范本河北蔚县卷已经进入编辑出版阶段;《中国民俗志丛书》“门头沟卷”普查编纂已完成;《中华民俗大全·澳门卷》正式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已初步落实了60余卷。“中国民间美术图录”、“藏区唐卡艺术调查”、“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国民居”等专项抢救工作的实施方案,也在设计、筹备、规划和立项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