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闻首页

我院专家参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晋中榆次采样活动 [附图]

时间:2002.11.15 供稿:网络中心 作者:顾群业
               


我院专家参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晋中榆次采样活动
  
    10月31日--11月2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组成员、我院副院长 潘鲁生博士,及教务科副科长 顾群业参加了晋中榆次实地采样活动。晋中市榆次区的东赵乡后沟村山环水绕,古建成群,虽几经战乱动荡,但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村落文化”,厚重的民间文化遗产在此突显。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由冯骥才先生发起的、国家社科基金的特别委托项目,以保护、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为目的,针对民俗、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三个方面,在祖国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为期10年的、地毯式的全面抢救。榆次区后沟村的“村落文化”就是在这种地毯式的考察过程中被发现的。
    11月1日早8点,抢救工程采样队在颐景国际酒店召开了简短的会议,冯骥才先生在会上风趣地说,我们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者平常都是带着一身泥在田间地头工作,今天在这样豪华的酒店开会,标志着民间文化开始登堂入室了。会后,采样队立即奔赴东赵乡后沟村,开始实地采样工作。通过深入家庭院落的调查采访,特别是走访年事已高的老人,并以文字纪录、录音、摄影、摄像等手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发掘和整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晚,采样队召开了小结会,专家组成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当天的采样活动进行了总结。潘院长指出了这次考察的重要意义,他从本次考察的村落中总结出三点:其一,村落布局完整、封闭,寺庙、戏台、作坊、农耕均完备,是典型的独立的文化类型。其二,建筑风格古朴,有明、清两代的彩绘、砖石雕刻,门口有土地神龛,是管自家土地的神祇,院内有天地神龛,是保佑全家平安的,其雕刻风格各异,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其三,此村落为一般农民所居,张姓氏为本村大姓,可能当时为官吏、晋商或有居士高人,可谓神秘,有待进一步调研。晚11点,当日活动结束。
    经考察、统计,古村内现有菩萨大殿一座;古戏台一座;观音堂、关帝庙各一处;四合院、三进院(仪门院)三十二处;各种古树58株;存有碑碣勒石、石磨石碾六盘、古缸坊2处;各种旧时生活生产用品不计其数。所有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11月2日早8点,采样队再次整装出发,至祁县赵镇修善村考察。该村为民间工艺集散地,是民间窗花、刺绣、面塑、雕刻等活动的盛行地之一。随后,考察了丰固村的民间木雕艺术。下午3点,采样队兵分两路,一队前往常家庄园,一队前往太原考察北齐古墓。晚11点,采样队返回榆次。
    本次活动参与的单位有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中央美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电视台及山西当地新闻部门、文联和榆次市委等单位,冯骥才先生带队,乌丙安教授负责民俗的调研及考察方案的制定, 潘鲁生教授、乔晓光副教授负责民间美术的调研及考察方案的制定。
 
出发前的简短会议
 
采样队进入晋中榆次后沟村
 
潘院长与冯骥才先生交流意见
 
又有新的发现!

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晋中榆次采样人员通讯录(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