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总体介绍
《外出考察》课程是造型艺术学院雕塑专业独具特色的传统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群中重要的必修课程。《外出考察》课程体系包括中国古代雕塑史理论、文化考察、现场临摹学习等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同学们可系统学习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表现语言精华,了解东西方造型体系的差异。
课程的初衷就是将古代雕塑造型,放置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考察调研的教学活动,是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较为集中、感性地了解认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丰富遗存与其所具有的艺术风采,以期对学生将未来的专业学习创作能够植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体系之中。
二、疫情时期线上课程预案
由于疫情防控影响,及时制作线上课程教学方案,力争保质保量的完成课程教学与学习。根据现实状况,外出考察的课程计划改为:“云游石窟美术馆”+网络资源导学+经典作品临摹与创作+“双创”优秀案例云端汇报+创作方案云端讲评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进行。
课程设置充分运用网络便利及海量传统造型的资料数据,力争打开同学们的眼界、扩充传统造型艺术阅历、提高造物造型的审美素养。与此同时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提问及讨论,引导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方案讲解及针对性的指导,达到掌握并运用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如何与“双造”“双创”紧密结合
潘鲁生院长在造型学院调研时指出,课程教学要贯彻落实“双创”方针,将“双造”引入课堂,把“山东手造”全面融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在本次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多将中华造物艺术体系、中华造型艺术体系融入课程,通过对中国传统造型及传统造物的多角度深入考察学习,补充学院派雕塑教学在中国传统造型规律认识上的不足,从而补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更宽泛的认识雕塑,更深入的理解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独特魅力。在课程实践构思创作阶段,结合时代发展及贴近人民要求,将创作构思更多向中国传统造型方向引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课程线上方案实施细节
教学方法为理论讲授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具体安排如下:
1、理论讲述:讲授中国传统雕塑历史沿革以及造型特征;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几种主要类型(青铜器、画像石、佛教造像、民间砖雕木雕、民间年画皮影等),介绍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多样性和造型规律、审美特点;以老中青三代优秀雕塑家及其典型作品,分析我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当代雕塑艺术创作的影响。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讲解,传统雕塑的优秀范例与临摹,系统而深入地、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有全面的认识并能从中吸取灵感,创作好的作品。
2、创作实践安排:
(1)线上指导完成临摹作品三件(A4纸素描或速写,张数不限)。
(2)选择一位优秀雕塑家,搜集其作品制作PPT并汇报,每人15分钟(需要介绍艺术家籍贯生平、作品解读、形式分析、参考来源、及公众评价等)。
(3)结合自身与社会现实,自由创作作品方案二件(A4纸,素描或速写),需要备注作品名称、主题、尺寸、材质、及展览展示空间要求,制作PPT并汇报展开讨论。
五、加强在线教学互动 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针对线上课程交流不足的缺点,我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一是加强课前相关知识的预习,目的使让同学们了解相关知识,逐渐收心,进入学习状态;二是在线理论课堂上的讲学互动,线上教学师生对着电脑,容易走神,我就特意的增加提问和讨论环节,增加课堂互动性。在创作实践课程中,课下的方案构思设计,我要求随时汇报草图进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随时构图讲解。再有就是让同学们做总结写建议意见,根据同学们所需,共同打造高质量线上课堂。
六、课程总结与课程反思
《外出考察》课程作为雕塑专业重要的实践课程,是面向中国传统造型的重要基础课程,从传统造型规律出发,让学生更宽泛的认识雕塑,深入理解中国传统造型特色。由于疫情防控,导致无法实地考察,对于传统造型及造物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尤其对于石窟雕塑、寺庙雕塑等极具三维立体的艺术无法身临其境感受,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遗憾,在讲课中我也反复强调以后有机会大家要实地去欣赏,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于传统艺术,正如潘鲁生院长说的:到民间去。另外根据疫情线上课程的特点,我加大了理论及创作实践的内容,引导同学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传统雕塑造型的不同时代地域及风格特色,更加深刻的感受造型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创作的灵感,扩充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课程反馈情况来看,同学们都收获满满。衷心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课程能够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传统精华与各种处理手法,运用于今后的艺术学习与雕塑创作之中,保持和发扬雕塑创作中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年青力量。
曹淑海老师通过腾讯会议在给同学们上课。
文字:曹淑海
图片:2020级雕塑班
编审:王雨惠
复审:娄彩虹
终审: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