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闻首页

“云·创”——《图式研究与创作》课程总结

时间:2022.05.12

授课时间:2022.2.28—5.4,1-9周

授课班级:2019级中国画

授课老师:丁雷 樊诚

授课形式:线下教学、雨课堂+腾讯会议、微信

一、主要教学内容

《图式研究与创作》是中国画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研究画面图式并开始进行完整的中国画创作的重要课程。本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深入研究构图和创作的样式及规律,进而构建新的图样形式,并使其最有效、最大限度地传达作者的心灵感受和技术再现。使学生将原本规律性、程序性的构图模式在研究拓展的基础上重新整合、重新构架,使单一、表象的构图功能向强化本质和品格的再现转换,进而进行专业的创作实践。

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三下学期的同学,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学生通过经典作品分析、立意构思、小构图练习、黑白稿色彩稿练习、初稿、正稿创作等一系列创作环节的体验与学习,初步掌握创作一幅完整的中国人物画作品的能力,为四年级的毕业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整体教学过程

本次《图式研究与创作》课程共9周,由于疫情的影响,课程分成了线下和线上两个阶段。为了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任课教师在先期作好课程预案的同时,关注教学环节与疫情防控实际的时间节点交叉时的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转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线下”平稳过渡“线上”,让“云·创”落在实处。

1、线下教学阶段

前五周为线下教学。主要课程内容为:第一周讲授基本的创作理论与图式研究理论,梳理基本的创作过程,通过具体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图式分析;第二、三周,辅导学生进行搜集素材,确定本次课程创作的题材与主题,进行小草图的练习。第四、五周以确定的草图为基础,进行黑白稿和色彩稿练习。

2、线上教学阶段

第六至九周是线上教学阶段。从第六周起,课程进入到正稿创作阶段,而这时受疫情影响,课程全面转入线上进行。此时,在教学中首先要关注课程教学秩序的平稳过渡,充分利用各种线上平台的优势安排教学,授课时采用雨课堂+腾讯会议平台进行,通过雨课堂有效监督学生的出勤情况,保证课堂教学时间和秩序的完整条理。利用腾讯会议保证授课时师生的即时互动,保持良好课堂氛围的延续。课下则利用微信和微信群增加师生的日常交流,实时把握学生创作的实际,及时解答学生创作的问题,保障课程进行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在教学延续中,需要调整教学思路,转换教学手段。授课时从线下的“点对面”式平行讲评学生创作转为线上“点对点”式个别点评,时时关注教学中师生的深入交流、细节探讨,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教学关注,保障教学成果的实现。最后,在线上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强化课程中学生的心理建设,体现人文关怀,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念和创作热情。

充分的课程预案准备、及时的教学思路调整、平稳的教学环节过渡、以及实时的教学手段转换有效保证了本次课程教学目的的达成,“线下”虽然转入“线上”,“云创”依然归于“现实”。

三、课程内容特点

每一件美术作品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图式研究与创作》课程首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在现阶段创作中遇到的“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形式”问题研究贯穿课程始终。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进行图像分析、图式研究的能力,通过经典作品分析,大量小构图、黑白稿、色彩稿的练习,并在师生互动讨论反复推敲的研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通过基本的中国画艺术语言,按照对比、均衡、节奏、变化统一等审美规律,构成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人物画作品。

丁鸣星作品小草图

张梓菡作品黑白稿

韩丹妮作品色彩稿

针对“内容”的问题,本课程秉承“思政+艺术”的教学理念,关注作品立意的文化品味、人文内涵,从身边入手、从细节出发,注重艺术语言表达的丰富、个性语言的抒发,从校内探查校外、从“云端”投视社会,立足现实、体味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位同学均根据自身创作经验与日常关注的群体以及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选择想要表达的题材与主题,其中有的通过描绘自己身边的人或事,表现当代社会的美好生活与风貌,有的通过表现农民或工人的劳作场景表达对当下劳动人民的关注与感情,有的通过再现自己家乡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表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寻与关切。

福建游神民俗活动谢霖姗作品色彩稿

生活场景叶文静作品草图

美术创作本质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行为活动。在教学中,创作手段和方法的掌握,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因材施教”,发挥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所以,创作课程的教学非常注重教师对学生一对一的指导和探讨。美术创作的过程往往是连续的、不间断甚至一气呵成的,课上的学习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是难以满足创作实际需求的,尤其是创作理念的延续和完善,作品表达的充分和完整,都需要将教学所在的所有课上下时间纳入教学,扩充教学进行的范围,才能帮助学生实现作品的真正完成。在目前线上教学的条件下,更加需要利用信息平台,增加师生交流、拉进教学距离,深入创作专业探讨、挖掘创作情感理念。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除了课上的辅导与讨论外,课下也及时与同学通过微信、QQ交流联络,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

从目前课程作业的呈现效果看,各位同学的创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艺术探索角度各异,创作方式无一雷同,课程作业达到了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云·创”结出了果实。

四、学生作品

王一

《图示研究与创作》这门课,让我收益良多,以水墨的手法,第一次真真实实的从构思构图,然后确认小稿和色稿,最后呈现到正式稿上。更加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相信通过这次学习,可以让我接下来的艺术创作更有自信。同时让我感受到了水墨人物的趣味性,了解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水墨的难度系数相对较高,也是我所欠缺的,老师们非常耐心的解答我的疑惑,也让我不断成长。了解了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试错,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效果,然后通过老师的引导,逐渐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

这次画的主题是以戏剧为题材,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将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形象与生活场景进行艺术加工,将现实的实物转化成艺术的图示拼接。将水墨效果以平面化进行处理。

谢霖姗

这张创作的主题是我家乡福建的民俗特色游神,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进香日与神诞始终是福建人时间观念里的那根弦,网络上戏称追星也叫不起来的福建人让他们去迎神三点就能起来抬大轿了。这是联幅里其中一张,我尽量在画面上增多细节出现的人物和神像偶偏靠肃穆的方向描绘,并使用岩彩创作来表现画面的浓烈厚重。

张纯

通过九周的课了解了什么是创作,什么是构图,老师通过大量作品向我们展示了构图的巧妙之处,尽管因为疫情改为线上课程,两位老师依然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解释疑惑之处,就算在课下也是随时随地给我看画讲画,课程结束后我们受益匪浅,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怎么才能将一幅画的正形负形安排的合理安排的到位,期间我也看了很多作品,这让我对构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次的创作我相信会为我的毕业创作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很感谢两位老师的耐心教导。

马建兴《遥远的旅途》

在历史的车轮碾过遥远的旅途,旅途上的种种风景或美丽,或悲凉,更多却是沉重后的无奈。

其中作品也不乏具有现代感的节奏和民族化的韵律,向人们诉说着旅途中的艰辛、快乐、和发生的故事。

罗雨晴

画这幅画的时候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个小孩子,内向又羞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明明有着孩童的外表却缺少了小孩子的笑容。他身上的孤独气息令人心疼,就好像瓶子中的娃娃,望着外面的世界,却无法触碰。

徐浩天

首先就是我们常说的造型要过关,要扎实。这个造型就是需要注意的点,也是画好水墨人物画的基础。如果是工笔人物画,也许在修修改改的过程中,可以的到较为准确的形体。但水墨人物不一样,往往就是要意在笔先,几笔之下就要准确概括外形尤其是写实类的,学习绝不仅仅不是单方面的,而且还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这个积累包括眼界,也包括笔墨功夫。

林洺如

通过这几周的创作学习,我对创作的过程有了基本的认识,从确定主题,到草图,到小稿,到线稿和色稿,步步斟酌和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一张自己的作品。我偏爱童趣的事物,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展现儿童的纯真,描绘出儿童眼中的世界,刘金贵老师的绘画作品便带给我我很大的灵感。这次课程让我对人物画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感谢老师这段时间的指导。

丁鸣星

本次绘画的是有关于西北的民族特色文化社火进行二次创作。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西北地区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等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方式,以国画的形式进行渲染,做出写意的效果。让大家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肖子涵

这次创作的是一幅纯线描的作品,这幅作品我用了大量的鸟笼和一个坐在竹编椅子上看报纸的老人,来展现出一种闲适安逸的氛围。运用鸟笼的和空白处的白来做繁简对比。这次的图式研究与创造课,给我们的毕业创作打下了基础,让我们更好的去体会感受创作一幅作品的过程,丁雷老师和樊诚老师都及时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给我们指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张梓菡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的课是在网络上进行的,通过这节课上樊老师和丁老师的讲解和耐心的修改,我们积累了一些画作品的经验,从先前不会思考作品的构图黑白色彩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创作能力提高了,画画的时候也会更多的思考了。

孙樵正山

构思这幅作品时是三月初,节气正是惊蛰,“春雷响,万物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儿童最能代表这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所以我构思出了一群小孩子玩耍的画面,与节气惊蛰相互呼应。

文字:丁雷 樊诚

图片:2019级中国画

编审:王雨惠

复审:娄彩虹

终审:刘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