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实践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造型艺术学院寻“遗”实践团队在学院团总支书记许威治的指导下,于7月26日至7月31日赴青岛市即墨区柳腔艺术中心、非遗柳腔袁玲工作室和青岛市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即墨非物质文化遗产柳腔拍摄宣传纪录片,传递文化自信。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指导教师合照)
即墨区柳腔艺术中心与青岛市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传播柳腔文化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艺术财富。团队成员通过参观展厅、表演戏台和聆听讲解员的解说,明晰了即墨柳腔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在参观排练场地时,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即墨柳腔的艺术魅力和深厚内涵,也为团队制作宣传纪录片起到引导性作用。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即墨区柳腔艺术中心)
团队成员依托非遗柳腔袁玲工作室这一平台,对非遗传承人袁玲及其学生展开采访。通过此次采访,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国家政策对于柳腔发展给予的大力扶持,也充分领略到非遗传承人创新与传承即墨柳腔的执着热忱,从而对即墨柳腔的艺术魅力获得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明晰了即墨柳腔于现代社会中绽放蓬勃生命力的创新途径。
(图为团队成员与即墨柳腔传承人袁玲的合照)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即墨柳腔传承人袁玲)
为更加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即墨柳腔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深度发掘柳腔发展可行的创新路径,团队成员于即墨区本地开展了广泛的柳腔采访活动。同时还面向大众精心制作了调查问卷,为宣传即墨柳腔艺术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数据,助力实践团队进一步加深对于柳腔发展前景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后续的宣传工作寻找新的突破方向和关键切入点。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街头采访)
(图为实践团队与即墨区柳腔剧团成员合照)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还拉近了学生与非遗文化的距离,让团队成员感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在未来,团队成员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继续秉持学习非遗、发扬传统的宗旨,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支持力度,为非遗艺术的弘扬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字:车文雅
图片:寻“遗”实践团队
编辑:李蕊
初审:李敏
复审:许威治
终审:李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