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应用设计学院“设计之为”(第三季)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四讲、十五讲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千佛山校区阶梯教室举行,本次邀请曾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理论委员会主任徐思民教授,进行“传统手工艺的生命力转移”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及创新发展的思考”专题讲座。
徐思民老师长期从事中国工艺美术理论、民间美术教学及研究,一直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同时开设中国古代设计思想、设计艺术专题研究、设计文献选读、民间美术、传统纹样、专业写作等课程。在第十四讲《传统手工艺的生命力转移》中,徐思民老师从“传统手工艺的功能意义”、“设计创新即生命力的转移”、“艺术精神永存”三个方面谈及了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知识。首先,徐思民老师从传统造物活动、思想等角度出发,分析了物以致用的传统造物思想,并从不同历史时期代表器物的造型设计活动中探究物以致用设计意识,提出传承物以致用设计思想——即创造“实用又好用”的产品。其中以青铜器为例,不仅阐述了其实际的使用价值,更强调了它对于满足精神需求的意义。其次徐思民老师指出在设计创新中,设计者不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要树立一种立足长远发展的专业意识,强化手工艺的现代意识,将手工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工艺推进,既保留手工艺术的本质,又赋予当代艺术的意义。徐思民老师指出:“国家政策提倡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师就更应当带有前瞻性,将目光放到传统纹饰或器物上。若能灵活运用传统的文化元素,我们的设计将会是独树一帜的。”最后徐思民老师还提出对于传统文化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仍面对诸多挑战。我们应当学会从传统元素中提取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元素,这不仅能创新现代设计,更为传统工艺的流传做出了贡献。
在第十五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及创新发展的思考》中,徐思民老师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解释,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公约。引发了在场学子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将目光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宝库中。其中,他提出一个新名词“活态保护”, 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活态保护提倡在发展传承中更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于传统意义的保护,活态保护不仅给非物质文化提供生存的空间,同时非物质文化也得以再发展。“我们不能复原,更无法再现非物质文化。这严格要求我们必须吸收优秀的文化精髓,理解其精神内涵。无论如何都切忌邯郸学步,更不能东施效颦,必须了解它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
本次讲座,使应用设计学院学子深刻了解到传统手工艺及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感受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崭新的生命力,同时给予学子们发现设计创新点的机会。在弘扬传统文化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了深刻的理解。民族文化这份伟大的精神瑰宝,以她全新的姿态,优秀的精神内涵,在工艺美院学子心中留下深远的思索。
至此,“设计之为”(第三季)系列学术讲座圆满谢幕。本季系列学术讲座在疫情防控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为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添薪续力,帮助师生了解掌握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也提升学院学术氛围,拓宽学术视野,巩固了专业志向,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我们由衷地期待第四季“设计之为”系列学术讲座再续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