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 工美实践行(五十)| 应用设计学院
“踏泉城 助传承—设计应用于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鼓励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应用设计学院“踏泉城,助传承——设计应用于非遗”志愿服务队前往济南市历下区和槐荫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济南非遗文化调研,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6月28日,团队成员前往历下区曲水亭街开展“济南酸蘸儿”非遗文化调研活动。一边是青砖碎瓦的老屋,垂杨依依,一边是绿藻飘摇的清泉,流水潺潺,文化气息十分浓厚。“酸蘸儿”是济南传统的美食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晶红竹贯千秋过,一如悲喜品酸甜"。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的配方和独一无二的“甩糖翅儿”工艺,造就了这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老济南非遗美食——酸蘸儿。同时也反映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烹饪技巧和食材选择。
非遗传承人张正伦从酸蘸儿的文化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制作流程、发展现状展开讲述,让团队成员了解“济南酸蘸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魅力。在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发现,他不仅传承了酸蘸的制作工艺,还在创新了食材和样式,推出了迷你小盒、棉花糖等新品种,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
7月20日,团队成员在大明湖聆听了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塑传承人王令涛的讲座。“满招损,谦受益”,“小满为盈,大满为亏”,这只包含着人生哲理的杯子,是王令涛用济南陶塑技艺所创,名为“碧筒饮吸杯”。
济南陶塑,是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釉色彩陶泥属性,不断创新研发,形成山东济南地区特有的工艺技法和表现形式。
为了对济南陶塑进行深入了解,团队成员随后来到了传承人王令涛的工作室,在他的讲解下,成员们认真欣赏着每一件泥塑作品,聆听它们的历史,体悟其中包含的文化和精神内涵,细致观察每件作品的造型、材质、技艺等,了解不同工序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随后,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自体验陶塑制作的过程,塑形、修胚、绘制图案,每个过程看似简单,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只有反复练习、细致打磨、耐心绘制,才能制作出一件令人满意的作品。
通过调研和体验,团队成员认识到济南陶塑是一种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承载着重要的精神内涵,对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成员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济南非遗“酸蘸儿”和陶塑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对如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了更深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元素,团队成员将从非遗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创造出更加独特、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