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唐卡艺术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唐卡(藏语音译)本意有二:一是平坦的意思,一是指政府的诏今,后逐渐演变为专指一种特殊的卷轴书。 唐卡兴起于松赞干布时期。随着这一时期佛教传入西藏,与佛教有关的文化如寺院建筑、绘画、佛经等也相应发展,唐卡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它的特点是装饰性强,收藏方便,很适应吐蕃时期佛教传布的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点、浓郁宗教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唐卡,在西藏佛教艺术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唐卡的品种和质地丰富多彩。以制作技艺论,有画、绣、缂丝、粘贴、镶嵌,以质地论,有纸、布、丝绸等等,其中用麻布或丝绸为底布,以绘画形式制作占绝大多数。唐卡以色彩绚丽著称,所用颜料多为传统的有色矿石,画成托裱后,再用彩缎拼接边框作装饰,最后,还须延请喇嘛念经加持,一幅完整的唐卡纔算制成。 唐卡表现的题材,以佛像画和高僧传记画为最普遍,也有一些反映民间生活习俗的,还有少数是描绘西藏天文历法和藏医藏药的。 随着西藏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与外界绘画艺术的接触交流,唐卡的绘制在不同的地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 藏西画派受印度、尼泊尔的影响,构图严谨,讲究对称,在人物造型上常采用具有印度风格的“三折枝式”体态。 藏东画派以汲取汉土艺术养分为特点,构图较为自由,笔法精细,以山川、树木作为画面的背景,显得较有情趣。 藏中画派是介于藏西和藏东两个画派之间的一个画派,画面不以山水作为主尊的背景,常在光轮和莲座的背后榇以云团,在画面的下方绘有岩石树木,很注意构图。 纯汉风画派以模仿内地绘画为特点,画面构图简洁,追求内地文人画的意境,敷色淡雅。 随着明、清宫廷对藏传佛教的接受和推崇,清代宫廷佛殿中收藏的唐卡数量也越来越多。清宫唐卡的主要来源,一是由达赖、班禅等人进贡,二是宫廷画佛喇嘛、宫廷画师制作。 宫内收藏的唐卡,内容基本上都是表现西藏宗教历史或人物的,如“达赖像”、“班禅像”、“释迦牟尼佛”等等,而少有反映西藏民间风俗和医学、天文、历算等题材的,这说明清朝各代皇帝特别是乾隆对藏传佛教的推崇与信仰。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唐卡中历然还有几幅是清朝皇帝身着佛装的画像,如本书所选录的“乾隆皇帝佛装像”等。皇帝成为唐卡的题材,正是藏传佛教在清宫中重要地位的反映。 清宫收藏的唐卡,都是经过精细加工而成的,其工艺、质地和装潢较西藏民间唐卡精美,如缂丝唐卡、刺绣唐卡和使用象牙轴头等,但就个别而论,也有些西藏民间的唐卡,如用珠宝镶嵌成的则是宫中唐卡所不及的。在品种上,宫中唐卡主要是绘画和织绣两类。另外,清宫唐卡和西藏民间唐卡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即前者的背面一般都粘有一块用藏、蒙、满、汉四种文字书写的本唐卡的名称及简单介绍的黄绢.这为我们研究清宫藏传佛教历史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