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闻首页

潘鲁生在“2015’全国美术学学科建设论坛暨邓福星美术学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时间:2015.10.10 供稿:研究生处、科研处 作者:研究生处、科研处

尊敬的邓福星先生,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举行“2015’全国美术学学科建设论坛暨邓福星美术学思想研讨会”,共同回顾和梳理邓福星先生的美术学思想,并进一步研讨当下的美术学科建设问题,总结学术思想成果,关注当下学科发展,希望获得大家的智慧得以启示。在此,我谨代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向邓福星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国的美术学思想源于传统艺术理论,有自己的土壤和脉络;近代以来,借鉴西方的学科范式,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建构;改革开放特别是世纪之交的十余年来,美术学在社会及文化发展过程中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2011年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美术学也提升为一级学科。应该说,美术学的发展既是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一种回应,也是内在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的结果;既与社会人文的历史进程相关联,也有自身的规律和架构。近四年来,美术学在学科定位与结构调整,学科框架与评估体系构建,美术教育生态营造及资源配置,理论研究与美术创作,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等多个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社会影响力也明显提升。但在这个建设过程中,美术学的学科构建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使美术学能够更健康地发展。这也是我们召集此次会议的一个初衷。

我国的美术学科建设有自身的基础,邓福星先生的美术学研究成果正是我们分析和把握当下美术学科建设问题的重要参照。作为我国建立“美术学”学科的首倡者,邓福星先生在美术学理论构建、研究方法、创作实践、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福星先生是“文革”后我国第一届博士研究生,曾经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并自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至今,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书画家。他具有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意识和使命担当,他的美术学研究既扎根于中国艺术的现实语境和创作实践,具有原创性和民族性特点,又广泛借鉴、吸收西学思想,学术视野开阔,在抽象艺术、元美术学理论、民间美术研究等领域构建了其独到的美术学思想体系。邓福星先生在美术史学方面的研究也得到国际专业领域的广泛认同,他担任副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被誉为20世纪规模最大、内容最完备的美术史著作,主持编撰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民间美术的发生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他提出的“艺术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说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坚持艺术实践,创作了诸多颇具文人画风骨的作品,创办了《美术观察》和《中国画学刊》杂志,为我国美术学研究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总之,邓福星先生关注美术学学科全局,率先提出、倡导建立“美术学”学科,并被国家采纳,推动了我国美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邓福星先生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渊源颇深,20世纪80年代就曾来我校讲学并一直关注着学校发展,与我校孙长林先生、朱铭先生有深厚的友情。他对民间美术及手工艺研究和传承的学术主张,对我校美术学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影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学科相对单一,在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之后,我校就一直在寻找工艺美术发展的路径,美术学仍然是这个大学的基础。但是我校相对于八大美术学院及其它高水平综合院校的美术学学科还是比较弱的,我们想通过此次论坛促进我校在美术学学科建设上的发展。当前,我校在美术学学科方面,继续加强美术史论、中国画、雕塑、装饰绘画、壁画、油画、书法等专业方向建设,也致力使美术学在学校整体学科布局中发挥关键作用,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践行“天工开物 匠心独运”的校训精神,进行艺术与设计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实践和探索。今年6月,我们特聘邓福星先生为我校“六艺学者”,发挥引领作用,促进我们的美术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和研讨会,为全国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美术学研究的各位同仁搭建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凝聚美术学科的专业队伍和智慧,科学谋划学科发展,为提升我国美术学的研究实力尽一份力量。我们希望更好地梳理邓福星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和美术研究成果,进一步夯实美术学学科理论的建设基础。同时,也希望各兄弟院校、研究机构的老前辈能够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来,把美术学学科建设有关的学术问题提出来,在学科构架上对我校今后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提出建议。

最后,我再次代表学校,祝本次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取得积极的学术成果,祝邓福星先生艺术之树常青!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能在百忙之中出席本次学术活动。

谢谢大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