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闻首页

最好的影像来自本心——访《南方周末》摄影师王轶庶先生

时间:2012.11.05 供稿:设计·中国 作者:王轶庶
               

    编者按:王轶庶,1973年出生,祖籍辽宁锦州,现为《南方周末》摄影记者,工作生活于广州。2012年10月,王轶庶出席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暨齐鲁国际摄影周活动,记者在现场采访了他。   

摄影的感受重于方式
    记者:
你是第一次来济南么?这次的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和以往你参加的平遥摄影展、连州国际摄影展有什么不同?
    王轶庶:去年来过山东去了孔庙。我去的摄影节并不多,2005年去平遥参加了《吊诡大地》的个展,再就是2007年去平遥看罗伯特·弗兰克的个展。2009年去过连州,所以我来比较有失偏颇,因为还不够全面,但我个人觉得这次双年展的展览场馆绝对是最好的!用冯立的话来说是“殿堂级”,包括在作品的装裱和呈现上,学术性方面很强,三本正规出版社的专著,风格上虽然统一但是又有很多差别,作品有不同的分类,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归纳和整理。

拍照是遵循本心
    记者:
这次你的参展作品《Dong》是在日本拍摄的,那么这趟行程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中造成的?你的职业背景有没有帮到你?
    王轶庶:我们单位要拍一个关于日本的纪录片,时间和地域的跨度都比较大。我是随行的摄影师,要拍一些静态的剧照、团队工作照、海报招贴等,很繁琐。
    记者:从单张照片来看,都是生活常态地展现,但是整体又形成一种气息,你对画面的选择有什么依据么,之间是否有联系呢?
    王轶庶: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摄影方式,有的摄影是要画草图的,要按照步骤来一步步实施。就是说摄影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的特点都不一样,我是习惯于更随机地去观察,但是会有一个自己的感觉作为一根主线,如果你感觉好或是稳定的话,最终你挑出来的东西他肯定是一致的,不一致的话我就不会把它挑出来,那最后它就会形成一种呼应和关系。每张照片如果气质接近或者说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的话,甚至你在整理照片的时候不断进行筛选,你挑出来的照片就会告诉你,你下一步就会往哪个方向走,最终呈现的时候一定就是完整的。
    记者:对于日本这个民族,大多数人都有着比较复杂的情感,在你创作的这段时间里,你对日本的认识和感受有什么增加和改变么?
    王轶庶:其实没什么,我05年的时候就去过,也是因为工作上的需要。那次去的是更为极端的地方,像靖国神社,我觉得作为摄影师,可以用照片来说话的,如果说在拍照片的时候让你的情绪很激动,想去跟别人争论观点讨论价值观,这些东西是会影响你拍照的。拍照是遵循拍照的规律的,其实心里的好恶就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日本就是一个题材,我还是对“人”感兴趣,日本人也是人类的一份子,有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和方式。另外有时候有意思的另一面是摄影语言,就是我怎么去说这件事。

重要的永远是影像
    记者:
这次创作的拍摄工具你使用的是手机,手机拍摄本来是通讯设备上的一个附加功能,却根本地改变了摄影的方式,什么时候开始把它当作主要摄影工具了呢?
    王轶庶:其实手机不是我主要的拍摄工具,我去日本最多的还是数码相机拍摄的,因为工作需要用数码相机拍各种各样的照片,大头照、环境照、翻拍的资料等等。手机是私人物品,我掏出手机的时候是我个人的发言,它没有什么工作上的属性,这时候你的心态是比较自由的、比较放松的,拍摄自然而然的就会比较专注。
    记者: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你认为手机摄影的意义是在于内容的分享性和互动性,还是在于代替传统相机?
    王轶庶:拿手机拍照是在你手里,它是作为便携式相机存在的,分享不是主要的功能,你要是想分享的话什么相机都可以分享,只不过操作上程序多一点,要连接电脑。而且手机摄影越普及,大家就更加会知道摄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跟你使用的工具一样,以前你可能会觉得我拿的工具比你好,现在我有iphone,你也有iphone,那大家都是一样的,那剩下的就是单纯摄影了。
    记者:请问本次展览的照片有经过除手机以外的其他处理,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么?
    王轶庶:基本没有,都是直接用手机处理的。因为我选择的这个手机软件就是满意它的处理,叫做hipstamatic,我在微博和其他的访谈上都提到过。
    记者:你认为将手机照片搬入展厅对于手机摄影来讲是出路还是局限了呢?
    王轶庶:其实出路或者局限都谈不上,因为现在手机摄影可能还算新颖一点,大家把它拿来作为话题讨论,可能过两年就没有人拿来讨论了,拿手机摄影就像以前拿袖珍相机拍照一样,最终来说的话还是靠照片说话。

影像要追寻你的初心
    记者:
你有没有最想要拍却没有完成的拍摄项目是?
    王轶庶:我不喜欢“项目”这个词,它把美好的事情任务化了。人活一世,有个爱好,一直在拍照,在看,这个活生生的观看者就是个主题,这样的人生能说是一个“项目”吗。在杭州还有一个展览,不完全是在日本拍摄的,大部分的都是在国内拍的,日本的应该有两三张。所以对我来说,主题,题材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的心态是一致的,是“我”在看。而不是说以地方来定主题,以题材来定主题。是我在用这种方式看,那么这种方式就是我的主题。
    记者:假如你与20年之前的自己对话,你会给他什么样的建议?
    王轶庶:最重要的事是忠实于自己。其实我二十年前刚开始拿相机的时候拍的照片,我现在看还是很喜欢。大学是学中文的,我大三的时候拍照片,那时是拍黑白胶片的,自己在朋友那儿借的暗房,那些冲洗的照片我依然喜欢。只要是诚实的,用心的,当然也要有高度和水准,水准有时候可能不是靠学习来获得,而是一种多方面的接触,甚至有些是天性上的一些东西,多看一些画册,找到一些自己更喜欢的方式。现在的很多方向都是交叉的,不能过多的考虑“项目”,在考虑办法的时候就已经迷失本心了,还是对什么有感触,你能从那些事物中感到狂喜,怦然心动,然后你再用办法去实施它。不能办法先行,办法先行的照片很明显,赶时髦类型,可能会浮于表面,以后就会后悔。当然摄影的基本功还是要扎实,这是很重要的,掌握的基本功扎实了以后你所能驾驭的题材就多了。技术和感觉都很重要,最好的状态就是技术与感觉的结合,最好的影像还是来自本心的。

采编:张丹丹 曹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