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林先生参加活动照
孙长林捐赠的藏品“民间玩偶”
孙长林捐赠的藏品“白陶豆” (大汶口文化,国家一级文物)
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家属楼的寓所中,我们见到了孙长林老人,屋内到处是书籍和他收集来的藏品。孙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穿一件有些褪色的红色T恤。看到家乡人,重病中的孙老有些兴奋。
在子女的搀扶下,孙老用略显颤抖的手为家乡人民写下了“无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的赠言。
这是孙老一生做人的格言,孙老总结自己的一生:“人来到这个世上,就要做点事情。我这一生,没做过多大事,只是赶在时代的前边,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22年4月14日,孙长林出生于河南省渑池县藕池镇(今天池镇)鹿寺村。他早年参加革命,在抗日烽火和解放战争的战斗中锻炼和成长。
解放后,他又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付出了满腔热忱。
他创建了国内唯一一所地方专科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对他高度评价:孙长林是新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一面旗帜。
他一生致力于民间工艺美术和文化的收藏与保护,晚年又将自己的毕生所藏无私捐献给了国家。
苦难深重的童年
孙长林的幼年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官僚地主的盘剥、连年的灾荒、日本鬼子侵华。深重的苦难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岁那年,渑池大旱,严重的旱灾使农田颗粒无收。母亲杜氏带着孙长林四处讨饭。
回忆起母亲,孙长林的眼睛湿润了:“母亲带着我,提着篮子,还有一根打狗棍。那时家家都缺粮,十家有一家能给一点就不错了。有次一户人家给了碗底那么一点稀饭,母亲对我说:‘这个稠,你喝。’母亲就是这样对待孩子的,母子之情,我永远忘不了。”
7岁时,连年的饥荒使河南饥殍遍地,时任国民党河南省主席的张钫在河南省省会开封开粥棚舍饭,母亲杜氏又带着孙长林到开封吃舍饭。“所谓舍饭,就是每天早晨给你打一勺小米稀饭,叫你饿不死。”
当时开封城里有钱人出殡,要找人打灵幡,7岁孙长林举着沉重的灵幡从城里走到城外墓地,完了东家给发两个铜板。两个铜板能买一根油条,孙长林买了半根油条和母亲分着吃。
求学萌发抗日思想
10岁时,孙长林开始读书,在家乡渑池一个半私塾学校。
“第一次上学,没有学费,给老师磕个头,就当学生了。”
上完私塾接着读村里的完小,完小包括一至三年级的初小和四至六年级的高小。六年时间,孙长林因为成绩好跳过两次级。
15岁,孙长林完小毕业,要到县里上师范班。但家境贫寒,孙长林无力承担。校长看孙长林是个好学生,就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让他在学校做一些杂活。
“杂活就是给老师铺被子,倒尿盆,清理卫生,打扫校园,打上下课、上下班那个钟,寒暑假放假,我就住到学校里看校,就干这个。”
作为报酬,学校把半亩地交给孙长林耕种。
孙长林说:“当时我读古文比较多,记得王勃有一句话:‘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对我触动很大,是我学习的动力。”
师范班老师对学生要求极严,后来孙长林对很多古诗词、古文能够信手拈来,得益于在师范班打下的基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在孙长林的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当时,渑池鹿寺村南边有一个戏台,学校组织在那里演出话剧《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剧情表现的是日本鬼子侵占中国东北后,许多人背井离乡,主人公兄妹两人从东北逃亡到关内的故事,剧中孙长林演逃亡的哥哥。
投身革命走上革命道路
抗战开始不久,迎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孙长林的家乡来了八路军。至今,渑池县还有八路军兵站。
孙长林看到八路军到他们村收粮,收多少粮,就给百姓多少钱,和气、善良的八路军给孙长林留下了好印象。
1938年8月1日,薄一波创建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招生,孙长林当即决定报考,那一年他17岁。
报考并被录取后,孙长林回家和父母商量。
父母问他:“你觉得呢?”
孙长林说:“我得去!”
父母说:“你想去就去吧。”
当天晚上,孙长林背着学校,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离开家乡。在两位招生委员的带领下,他们从观音堂坐火车到潼关附近,翻山越岭经过韩城,从黄河壶口瀑布一带坐小船渡黄河到达山西隰县。
“决死队”学习班的师资水平非常高,主要教员都是共产党员。其中有北大一个60多岁的老教授给他们讲政治常识课,为学生讲社会进化史,让孙长林明白了社会是发展前进的,将来的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读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使孙长林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孙长林说:“在这里读了先进的书,我的思想就武装起来了。”
1939年春,国共合作开始出现裂痕。同年12月3日,国民党第六集团军总司令陈长捷奉阎锡山命令,在永和地区袭击“决死队”,同时在隰县、大宁、永和等县杀害抗日干部,制造了著名的“晋西事变”。
“晋西事变”后“决死队”培训班无法继续学习,孙长林被分配到八路军115师晋西支队政治部任通讯员。当时政治部宣传科的干事都是有名的知识分子,如干事阿斯、潘也如、韩川等。因此,孙长林的文化素养迅速提高,为他日后投身教育事业,投身民间文化收藏打下了坚实基础。
激情燃烧的战斗岁月
回忆起当年的战斗生涯,孙长林非常动情:“部队从晋西南转战晋西北,11月河里结的都是冰,我穿的还是单衣。过封锁线时,敌人机枪大炮追着打,我掉进河里,爬上岸走路时衣服结冰哗哗地响。”
“在过山西绵山时,一个人带一个炒面袋,饿了就抓一把吃。吃了没水喝,渴比饿还厉害。实在走不动了,指导员在后面喊‘不走就要死。’山坡上骡子蹄印里有点水,赶紧喝了,总算是过了绵山。”
孙长林感慨:“人这一辈子啊,怎么死很难说,有多少战友都倒下了。”
有一次,他们遭遇了石友三的卫兵团。
石友三,字汉章,是吉林长春人,一生曾先后投靠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日本人和共产党,又先后背叛,被人称为“倒戈将军”,是个有名的大汉奸。
孙长林回忆:“他那个部队厉害,一人一个大刀片,冲锋时把枪放下,抡起大刀往前冲。”
“我们一个人带三盘子弹,还有机枪,他们不知道我们是主力部队,不知道我们的力量这么强。地里的高梁秆都被打断了,打的敌人成片倒下去。”
1940年冬,部队与日寇激战数次之后,转移到了沂蒙山区费县天宝山一带进行休整。随后的两年,孙长林的部队一直在山东费县一带对敌人进行流动战争,这是孙长林军队生活中最困难的时期。
1941年,孙长林的母亲过世,由于家乡渑池是敌占区,孙长林无法回家,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革命队伍的第一批税务干部
1942年秋,孙长林部转战江苏苏北的赣榆县一带。1943年2月26日,师晋西支队整编为115师教导2旅。
1943年,根据地在滨海地区成立贸易税务局,这是全国第一个在根据地搞的经济建设试验点,组织抽调了近百名干部充实到该机构,孙长林是其中一员。
滨海贸税总局工作主要分两块:组织商业贸易,负责征收地方上的屠宰税、出口税、盐税、香烟税。就这样,孙长林告别军旅生活转入了地方经济工作。
1944年夏季,上级组织决定在山东诸城胶县边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孙长林被派到诸胶边区开展工商税务工作,担任滨北分局诸城直属站站长。当时只有孙长林一个人,是个真正的“光杆司令”。
赴任前,组织给他配发了一支土造手枪和五发土造子弹。
诸城直属站只有一个村子能活动,周边全是敌占区。
孙长林说:“就像《亮剑》里说的那样:‘给你人,给你枪,还要你干什么?’我到直属站就开始搞枪、发展队伍,那时就是这样开展工作的。”
他听说邻村一个敌团长回家了,身上有支手枪,就连夜带三个人抓了那个敌团长,缴获了一支马牌手枪,还有二十粒子弹。这时,他试了试配发的土造手枪,结果五颗子弹全是瞎火。
就这样,孙长林发展起一支十多个人、十几杆枪的队伍。
1944年下半年,诸南县局在六汪集成立工商管理所,孙长林任所长。六汪集是胶南县的一个镇,地处丘陵地带,北面二十多里外就是敌人的据点。
斗争非常残酷,孙长林根本不敢在一个地方过夜。他的副站长、通讯员先后被敌人打死,他自己几次死里逃生。
对文物的保护和收藏
1949年,孙长林跟随部队进入青岛,分配在青岛进出口外贸局担任调研室主任。时年27岁的孙长林不抽烟、不喝酒,就喜欢买一些小物件,这就是他收藏的开始。
1958年,孙长林调到烟台工作。根据烟台地委专署的决定,他部署建立起烟台专区文物陈列馆(烟台博物馆前身)。
在孙长林的领导下,专区博物馆征集、收购、抢救和保护了大量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物。
一次,孙长林发现黄县丁家存有70多件旧字画,准备当烧材用。他立即通过行署拨专款将这批字画收购,著名佛教题材古画《红衣佛像图》便在其中,还有许多字画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孙长林调离烟台时,还把自己许多藏品无偿捐赠给专区博物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许多领导人到烟台,均对孙长林的文物保护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在文物保护和收藏方面,孙长林出手大方。
一次到济南开会,他在济南文物商店看到一幅徐渭的花卉长卷。这幅画是徐渭晚年的重要作品,要价600多元。这对当时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孙长林来说是个很大的数字。
孙长林卖掉了自己收藏的两幅明代画,拿出所有的积蓄,还借了一笔钱,才买下了这幅画。
在烟台工作期间,孙长林的工资是比较高的,他却因为买艺术品经常向同事借钱买饭票。孙长林一家的生活非常俭朴,孩子们穿的衣服总是补丁加补丁,好在妻子、孩子对他十分支持。
孙长林说:“文物到了我手里,那就是珍宝!”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中,我们应该感谢孙长林这位慧眼识宝的文物专家,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一大批珍贵文物得到了保护,使这些中华文明的精粹得以传承,并得到新生。
孙长林和艺术家的交情
收藏中,孙长林与黄胄、黄永玉、庞熏琹、华君武、李苦禅、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等艺术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孙长林说:“能和他们成为朋友,一是对他们的尊重,二是以心交友。”
在他的藏品背后,还有许多故事。
孙长林和黄胄是好朋友,有次黄胄以“少女和驴”为题画了一幅国画,画中的少女露出了肚皮。黄胄为画题款“孙长林命画”,还调侃说:“将来如果要挨批斗,我就说是你让画的。”
一次黄永玉带了6个艺术家在孙长林家里吃饭,吃完饭黄永玉说:“我得给你画张画。”这顿饭的收获是让孙长林收藏了一幅一张黄永玉提笔作画,黄苗子题词,还有华君武、杨明等多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的一幅佳作。
李苦禅也是孙长林的好兄弟,至今孙长林还保存着李苦禅写在宣纸上给他的一封信,李苦禅在信上写道:“如果哪个朋友需要画,告诉我一声。”
创建山东工艺美院
1976年,孙长林任山东省二轻工业厅副厅长和党组副书记。
此时,工艺美术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
随着工艺美术品出口的增加,山东省内众多工艺美术企业缺乏工艺美术设计人才,孙长林筹划建立一所高等工艺美术学院。
孙长林说:“1981年我们的工艺美术出口创汇排各省第一位,但广东、浙江等地追赶势头强劲。我们必须从设计上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高级设计人才。”
1982年,由孙长林牵头写成了书面报告《关于建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的提案》呈交给中共山东省委。在常委会上,建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提案获得通过。
但是,一些部门却强调办学存在的许多实际困难:没钱,缺师资力量。
孙长林说:“钱的问题,不用财政拨款,由二轻厅负责筹集;师资问题,可以‘先建庙,后请神’。”
1982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把山东省工艺美术学校改制为山东省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分院,孙长林由二轻厅调到山东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分院担任党委书记。
学院创建之后,孙长林凭借自己在全国艺术界的人脉,很快聘请到了十几名教授,使学校的教育工作快速进入正轨。
1992年,国家教委正式批准设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成为继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之后,中国成立的第二所独立建制的工艺美术学院。学院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工艺美术人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新力说:“孙长林能把那么多艺术家凝聚到自己的身边,投身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之中,这就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发掘民间工艺之“美”
孙长林常说:“美术的灵魂在民间,民间是美的海洋、美的源泉。”他每年都到全国各地去收集、购买大量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在收藏过程中,孙长林认识到对传统工艺美术重新发掘的必要性,而他对鲁砚的发掘、试制,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自古山东就是一个砚品大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鲁砚也成为历史的绝响。孙长林尝试开发鲁砚,他带领山东省工艺美术公司经理何振茂、艺术家石可等人到山东各县市区进行调查,终于在淄博发现五种可以制砚的石材。孙长林随即展开“复活”鲁砚的尝试。经过努力,鲁砚在山东得到了重新开发。1978年8月,“复活”的鲁砚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大型鲁砚汇报展,展出近百件砚台,影响极大。
孙长林把发掘民间工艺美术之美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他的影响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也偏重于从民间传统汲取养分。
“让藏品有个好归宿”
2002年,在孙长林八十寿诞之际,孙长林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捐赠陶瓷160件、中国民间年画1300件、汉画像石拓片300张、民间玩具250件……
随后,孙长林又多次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进行捐赠,先后捐赠藏品4625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此专门建立了“孙长林艺术收藏馆”。
孙长林捐赠的这些藏品是他几十年间精心所藏,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极高,其中有多件国家一级文物。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说:“孙长林捐赠的藏品,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难以估量。”
孙长林说:“我是一个收藏者,也是一个保护者。把散落于民间的艺术品挖掘和整理出来后返还社会,以系统的艺术载体的形式返还于现代设计教育,这是艺术品的最好归宿。”他还说:“藏品的传承有很多方式,给子女,是传承;送朋友,也是传承,但问题是要传承给最有用的地方。让这些藏品得其所以,到它们应该去的地方,我早就有这样的想法。”
孙长林的决定,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
孙长林女儿孙芬说:“父亲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当成自己的一个孩子,父亲对孩子的付出是无私的,他的决定,我们家人都能理解。”
孙长林捐出自己的毕生收藏之后,目前仍然一边收藏,一边捐献。
女儿孙玲说:“父亲希望完善自己捐建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馆藏,因此每发现一件好东西,他都想买下来捐过去。”
对家乡的热爱
2011年,大病中的孙长林想回家乡看一看,但医院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不同意。他又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学校,学校也不赞成。孙长林说:“我就这么一个愿望了,没有时间了,希望你们支持一下吧。”
孙长林对故土的思恋之情让人动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马上派了汽车送孙长林回家。
回到老家,家乡发生的巨变令孙长林欣慰,他还专程去看了看新落成的仰韶文化纪念馆。
采访中,孙长林对家乡的仰韶文化念念不忘:“仰韶文化是中国原始文化的代表之一,仰韶文化的发掘是开创性的,对我们整个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文化的开发起到了带头作用。”
孙长林说自己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仰韶文化,但根据自己收藏的部分陶片,他认为在彩陶方面,仰韶彩陶要比马家窑的质量高一点。
孙长林说:“仰韶文化的亮点,在于怎么使它在三门峡发出更灿烂的光彩。如果大家到了渑池,都想去看看仰韶文化,那就说明成功了。”
对于新落成的仰韶文化纪念馆,孙长林建议:“我有个想法,觉得馆中仰韶文化不突出,应该突出仰韶文化,其他的涉及就可以了。”
孙长林对故土的眷恋,也源于他心底对渑池家乡淳朴民风的信念。
“文化大革命”期间,孙长林在山东烟台受到强烈冲击。在被残酷批斗的时候,孙长林对始终不离不弃陪伴着他的妻子张淑媛说:“没有什么,不行咱就回渑池农村种地,我的老家容得下我。”
而妻子的回答也令人动容:“咱们一块儿。”
家乡,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也是孙长林精神力量的源泉。在故乡水土养育下成长起来的孙长林,为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乡人,也为他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链接:
白陶: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白陶。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较为精细,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后期白陶烧制已达鼎盛时期;豆:在日常生活中,豆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食物的器皿。在青铜器里,青铜豆还是一种礼器。这幅配图是一件“白陶高柄镂空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