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罗德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乡土建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12年6月5日,“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围绕古村落保护相关议题记者采访了罗德胤先生。
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楼房平地而起,取代了带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罗德胤:我们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古村落的消失是难免的,这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这一代人希望能够保留住那些比较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让它成为对农耕时代的见证,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后人可以通过这种实际的村落建筑去认识农耕时代的生存环境。毋庸讳言,古村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没有了村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然,我们希望保留下的是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村落,而不是一个抽象的、量化的数字。中国的传统古村落有几百万个,如果是百分之一而言就有几万个,即使是千分之一,也还有几千个,这是相当大的数字。现在我们能够列进名单里进行保护的古村落,如历史文明村,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等,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所以目前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记者:在对古村落建筑保护的过程中须具备哪些技巧和程序? 罗德胤:我认为在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中,技巧和程序不如观念重要,现在我们缺的是观念。一般人会把历史建筑(如古村落)跟现代生活对立起来,觉得这两者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其实国际经验表明,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我们不能百分百的保留古村落,这很难做到。即使是像故宫这样如此重要的文化遗产,也需要在里边安装照明设施、消防设施,还有一些必要的监控设施,这些都会对古建筑造成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我认为是值得的,它没有形成严重的破坏。对于古村落来说,“改变”的程度可以再大一点,比如生活中各种的基础设施:上下水、现代卫生用具、厨房用具等的应用上,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建筑面积,都不是问题。如果实在觉得面积不够用,可以通过减少人口密度的方法,把一部分人搬出去,留下一部分人居住,它的人均面积依然是很大的。 所以首先是观念上不要把这两者对立起来,从中央领导到普通老百姓,关键就是要从观念上意识到这两者不是对立的,保留古村落、古建筑绝对不是阻挡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因素。只要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就可以有很多种不同层面的技术方法和程度操作,来实现古村落建筑保护的目的。 记者:古村落建筑保护的成功案例有哪些? 罗德胤:浙江的诸葛村,是比较严格的按照文化遗产保护的办法来做的,对村落里边的改造不大。还有宏村,它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但是好多村民将自己的房子进行室内改造,使之成为家庭旅馆,这是改动比较大的,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由此可见,古村落民居和历史建筑通过内部改造,基本都可以适应现代生活。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案例来说服大家。 记者:我国古村落建筑保护的现状如何?在对古村落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具体的应对策略是什么? 罗德胤:近年来,对古村落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但是困难也是相当大的,因为我们对其重视的程度总的来说比不上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视程度,所以它依然在迅速的消失中。 现在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观念上的认识不到位,人们还是习惯于把古建筑视为落后的象征,比如把草顶、土坯、青砖等这些过去常用的建筑材料视为落后的象征。其实,材料本身无所谓先进和落后,茅草不是落后的代表,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是先进的代表,因为它就地取材,又能很好的解决保暖的问题,是非常生态的材料。水泥,方便便宜,但是它的大规模生产会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对环境的干扰程度非常大。所以,要树立一种环保的观念,通过传媒宣传、学校教育以及其他的一些普及的手段进行推广,最终目的是让公众提高认识,多多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慢慢的这种观念就能得到普及和认可。现在我们还是少数派,要想成为多数派,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教育和宣传。
采访: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