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闻首页

潘鲁生院长应省委办公厅邀请作世博专题讲座

时间:2010.08.12 供稿:新闻办公室 作者:文/韩明 高波 图/王志强
7月30日上午, 潘鲁生院长应山东省委办公厅邀请,在省委礼堂举办“为世博而设计”专题讲座,受到好评和赞誉。讲座由山东省委办公厅主办,山东省委副秘书长、办公主任颜世元主持,省委副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唐传喜,省委办公副主任王治水、孙振华,省委机要局局长于江,省委保密局局长张文杰,省委农工办副主任刘国理、王宪,南郊集团党委书记岳曾亮等领导和省委办公厅的机关干部共300余人参加了活动。我校院长助理、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王立果,秘书科科长王任也参加了活动。
    潘鲁生院长的讲座主题为“为世博而设计”,共分世博会设计的演进历程、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启示、世博会山东馆的设计案例三大部分,全面阐释了世博会中设计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潘鲁生院长认为,世博会是交流文明成果、展示发展理念的盛会,同时也是设计的博览会。回顾世博会设计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历届世博会的展示重点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文明发展进程的把握和思考,世博设计实质性地成为了一个时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发展”的主题,从发展理念、建设规划、案例项目、个体生活方式等多元视角审视城市发展,通过设计诠释发展智慧,既是对人类城市化生活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前瞻和探索。世博会展示的设计项目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引领人们的生活方式。
    潘鲁生将世博会的演进历程分为设计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阶段、设计的“商业化”与“艺术化”阶段、设计的“可持续化”探索阶段三个部分。在第一个阶段,工业革命到来,手工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设计领域的“工业化”趋势和“去工业化”思潮并存。这说明现代设计的产生,需要以新兴科学文化、新兴材料以及近代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为前提。机器成为风格的塑造者,技术成为新建筑、新产品、新材料的直接来源;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反对机械化生产,成为一种反思性的设计思潮。第二个阶段,商业化和艺术性成为本阶段的重要特征,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世博会展示为代表,体现美国设计的实用主义色彩。一方面设计从其自身出发,以标准化设计和生产模式,创造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又将设计作为一种追求持续性利润增长的必要条件,并逐渐演变为导引大众消费的设计行为。在工业生产日趋成熟的背景下,一些艺术家钟爱新技术和新材料,另一些则致力于通过对工艺和设计的高标准追求以达到把装饰艺术推向纯艺术的境界。融合艺术、新技术与新材料,成为设计的新趋势。 第三个阶段是设计的“可持续化”探索阶段,世博会设计的总趋势是:从注重征服自然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从强调竞争意识,到重视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交流。
    潘鲁生认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设计启示我们:把握和谐发展理念,运用前沿科技,组建全面高效的设计组织。本届世博会聚焦城市发展,将城市作为兼收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载体,探讨文化融合、经济繁荣、科技创新、社区重塑以及城乡互动等问题,在更大程度上、更大范围内引发了关于现状、关于发展的反思和探索,使“世界博览会”不再简单停留于成就和实力的展示。上海世博会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增进自然人文和谐,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文明早期,城市发展的重心主要在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上。在当代城市的发展中,基础建设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理想,和谐与幸福将成为城市发展新的着眼点。设计正是最直观的语言,是表达和理解的桥梁,展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广阔视野,具有引领的意义,也凸显出反思的力量。
    潘鲁生还回顾了世博山东馆的建设历程,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山东馆的设计理念与展示内容。 潘鲁生提到,山东馆的目标是:在世博平台上展示山东,借助世博效应宣传山东,通过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全面交流,汇聚新的发展活力与动力。山东馆在建设时期唱响了“山东速度”,在运营管理阶段构建了“山东模式”,成为中国馆最具鲜明特色和创新精神的展馆。 潘鲁生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263个展馆中,山东馆是唯一一个由大学全程参与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展馆,在240余参展组织成立的项目团队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唯一一个从主持策划设计、施工建设到参与运营管理全程的大学。作为一个成功案例,体现了文化项目和教育发展的联系和作用。 潘鲁生希望,世博会的设计为我们开启新的视野,期待世博会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全面发挥文化事件的影响力,为今天的中国设计、中国教育、中国文化开拓广阔的视野,注入新的活力。
   据悉,“为世博而设计”专题讲座为山东省委办公厅系列学习讲座活动之一,讲座主要邀请政府领导、学界专家就重要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开办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