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首页
综合动态
教学科研
合作交流
校园动态
学术视频
专题新闻
设计理念
师资力量
名家名师
教育教学
本科生
研究生
留学生
继续教育
附中
院系设置
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
服装学院
造型艺术学院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
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应用设计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
艺术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基础教学部
科研创作
科研工作
科研成果
招生就业
本科生
研究生
继续教育
就业信息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合作发展
走进校园
校园导航
视觉校园
联系我们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机构设置
新闻首页
综合动态
教学科研
合作交流
校园动态
学术视频
专题新闻
设计理念
师资力量
名家名师
教育教学
本科生
研究生
留学生
继续教育
附中
院系设置
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
服装学院
造型艺术学院
现代手工艺术学院
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
应用设计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
艺术与设计实践教学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基础教学部
科研创作
科研工作
科研成果
招生就业
本科生
研究生
继续教育
就业信息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合作发展
走进校园
校园导航
视觉校园
联系我们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搜索
导航
新闻首页
首页
>
新闻首页
>
专题新闻
>
2009年
>
静水深流潘公凯作品展(09-09-17)
>
正文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先生专访
时间:2009.09.23
供稿:网络信息管理中心
作者:记者/韩明
艺术的创新需要继承传统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先生专访
编者按:9月20日,在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省商业集团主办的“静水深流——潘公凯作品展”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厅,记者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
“静水深流”主题的深意
记者:
您选择“静水深流”作为展览主题,这其中的深意是什么?
潘公凯:
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内敛的,不是张扬的,我希望自己也这样。我很少做宣传,应该说是一直做得比较低调,这次巡展走了十个城市,几乎都没有开研讨会,只是展一展。其实在朋友之间、在行业内、在艺术家当中,大家有一个沟通、交流、讨论的这么一个机会,就很好。所以用静水深流作为展览名称,其实是一个比较低调的名字。
记者:
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幅《残荷铁铸图》,在您的作品中有很多这个题材的画,请您介绍一下这幅画的创作思路?
潘公凯:
这张画是为成都双年展画的。当时成都水墨双年展,那个展览厅特别高大,所以邓虹先生希望我画一幅特别大的画,在这个展厅的展出。这幅画的题材还是我平时画的残荷,因为比较喜欢画残荷。我觉得荷花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的文脉当中,由于历朝历代的文人们的各种诗、词、书、画的演绎和阐释,文化象征意义特别丰富。像出淤泥而不染,不管是萧条冷落、孤寂的感觉啊等等。我觉得画荷花实际上不是画一种植物,画的是它的象征的文化意义。另外,荷花、残荷的梗子和叶子,也比较适合于笔墨的发挥,所以我就把荷花画得特别大,实际上比真实的荷花要大多了。我觉得这幅画的效果,也有一种跟真实的荷花不一样的一种意味,我觉得这也是值得探索的一条路,所以把它画得比较大。
记者:
与巡展并行的学术研究“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研讨,取得了哪些成果?
潘公凯:
这个课题快做完了,就是最后在校对,准备出书,这个课题是为了解决近现代美术史的一些基本问题。
记者:
请您总结一下整个的巡展,一路走下来您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潘公凯:
我这次做一个巡展,目的就是跟中国画和美术圈子当中的朋友们进行一些交流,我是希望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听到了很多好的建议,也有好多受启发的地方,我觉得这种交流非常有意义。这次到济南可以说是这次巡展的最后一站,所以做了一个小小的研讨会,也是做一个小结,大家都给我提了很多非常宝贵的意见和看法,我觉得都很值得我深思,对我今后的探索我想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画的笔墨创新
记者:
传统中国画花鸟画题材作品多以小品的形式出现,讲求表现对象的格调和品性,您的这些写意水墨画作品却以大尺幅见长,也没有失去表现对象本身的气度与格调。您在这种大画创作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
潘公凯:
对,可以说是花卉吧,我也没有画鸟,基本上都是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一些树木花草。这些题材多半是传统题材,比如说是荷花、梅花、芭蕉。这一类可以说是在中国画家当中画了几百年,画了一两千年了,画的时间很长,很多的艺术家都画过。正因为有很多的艺术家都画过这些题材,所以这些题材本身它的文化含量比较大,本身就有很多文化上的象征意义。这个是中国传统题材的一个特殊的好处,就是以前比如说大家叫梅兰竹菊,加上荷花就这么五六种,这五六种题材,不同的画家、文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画家画画,文人写诗。这些花卉在中国的文化当中不是一种简单的植物,它是一种象征意义,它是象征着某种精神,而它的象征性很丰富,它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都是历代的文人给它们一层一层造上去的,就像穿衣服一样,一层一层穿上去。现在的艺术家、中国画家,画这些旧的题材,实际上不是为了画花去画花,是为了画这个象征意义。
记者:
您觉得水墨画创新的出路在哪里?
潘公凯:
我觉得水墨画的创新的一个前提,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如果对传统的文脉没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这个创新就会显得单薄,中国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积累,就在于它的延续性,如果把这个积累和延续性都抛在一边,自己从头开始,在一张白纸上来创新,那我觉得这个创新肯定就会单薄。我是希望在对传统的继承的基础上,向前推进,我觉得这样有一个承接关系,比较合适。
记者:
您的写意花卉学习从吴昌硕入手进行学习,这个切入点的选择对您的创作面貌有很大的影响。当代画坛艺术创作的多元化语境一方面带来了创作的极大自由,一方面也对也对很多学艺者造成一些选择的困扰,您认为一个习画者如何找准自己的艺术方向?
潘公凯:
一个艺术家在选自己定位的过程当中,不是任意的,不是自己想怎么样,定在哪儿就定在哪儿。其实每一个艺术家都是在历史和时代的一个坐标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首先就得把坐标弄清楚:就是你的纵向的历史是什么?你的横向的关系是什么?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弄清楚,自己定点就乱定,定点就没根据,所以前提还是研究。必须要研究,你如果不研究,你靠自己一个人闷头想,这是不行的,而这研究也不是说我看一本书我就明白了,研究可能要几年,十几年,要很长的时间,去把该弄懂的一些关键环节都弄懂,就是古今中外的一些关键环节都弄懂,然后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该在哪儿。
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定点肯定就是瞎定,凭自己的兴趣就随便定一个,这样的话你就很难保障你的这个点,所谓的文化自觉可能就不够。文化自觉就是说你要想清楚自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就是说你不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你就闹不清自己要到哪儿去,要在上下左右、古今中西之间,掌控好自己到底想朝哪个方向发展。
艺术之路的回顾
记者:
在您的简历自述中,我们看到您小时候对自然科学非常迷恋,那时您最感兴趣的是宇宙物理和哲学,但是后来却走上艺术之路,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您觉得自然科学的喜好对您的艺术之路有怎样的影响?
潘公凯:
一般大家的常规印象当中,学艺术的一般都是理工科不好,才去学艺术。我觉得不该是这样,尤其在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些大画家,他们都是全面发展的人。比如说苏轼,赵孟
分享到:
上一条:
创作•身体•姿态——世界艺术评论家协会主席亨利•M•哈格斯访谈
下一条:
潘公凯教授在“当代大写意中国画发展与潘公凯的探索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热点新闻
2024.11.07
学校领导出席“从塞纳河到光华路:‘装饰’的现代化” 中法建交60周年特展暨学术研讨会
2024.08.08
《非遗探索者》丛书《传统工艺》分辑编写工作启动
2024.08.06
董占军会见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等单位客人
2024.08.05
喜报!学校获评中国产教融合百强院校
2024.08.04
喜报!学校师生在山东省高新视频创新大赛中喜获佳绩
2024.08.04
“关爱引航,繁星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