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有深流——读潘公凯的大写意
编者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与山东省文联、中央美术学院、山东省商业集团联合主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与山东银座美术馆承办,北京德艺伟业文化传播公司与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协办的《静水深流——潘公凯作品展》将于9月19日在银座美术馆开幕,作品将在银座美术馆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分别展出。
潘公凯是美术史论家出身,他的画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但见者无不动容。画有震撼之力,虽表现的传统写意花鸟的题材,但静中寓动。其作品鲜有方折直线、鲜有干渴之笔,鲜用焦墨,多水性、多曲线、善宿墨,但让人感到的却是深厚的力道。真是静水深流,动情感悟。震撼之余,品得出高致的格调,我以为,乃当代中国文人画的境界。 称之为当代中国文人画,伴生了一种感慨,感慨当代的、中国的、文人画语境这三个概念融合、整合之难!当今画坛,虽然“汇通中西”的折衷作品不少,继承传统或勇创新境的也不少,但真正潜心静气苦心探寻当代中国绘画之境界的并得其面目者,还是太少了。中国结束封建政体,开始现代民主建构已逾百年,而与之相呼应的具有当代气质的中国绘画尚未显峥嵘。当代中国文人画则更为罕见。一方面,能称得上当代中国文人者,必是得传统文人之精神真昧,一脉相承,而又顺乎时代的演进,体现出发展性、当代性之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又必须是在传统绘画的骨子里真正自然生长出的适应当代审美与精神需求的水墨之语境。多方修为所致。 潘公凯的画根正苗清。根在哪儿?在于传统中国文化精神与传统中国绘画。传统中国绘画的根本宗旨又何在?潘公凯对此做了近四十年的探索。从“绿色绘画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多元精神文化方式之一和与西方不同的文明体系的思考,提倡中西文化差异互补;到“在挤压中延伸”、“在限制中发展”对中国百年绘画传承发展之研究,置身于历史与政治变迁的文化大格局中,强调中国绘画在与西方艺术融合的同时关注传统的自在与其现代延伸;再到“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对中国绘画“现代性”建立的思考。潘公凯以美术史论家的视野构建了他的艺术理论与实践探索之维。他的文与他的画对当代中国绘画艺术语言的确立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近四十年思考中国绘画的传承与当代语言建构的过程中,他寻到了传统文人画。他认为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与传统文化精神的最高代表。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根本宗旨在于写心而非写物。此“心”与景、境、格相通融,中国绘画语言最重要的是表现画家的人格情怀。陈师曾先生在上世纪初中国绘画变革、西学之潮风起云涌之时,就曾明言文人画“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近百年后,一批文化人在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潘公凯与之相呼应:“在中国,对艺术和美的观念,从一开始就是同道德观念联在一起的。在西方,美接近于真;在中国,美则接近于善”,“自古以来,中国绘画中的‘自我表现’就是‘人格映射’……亦即人格的外化,由人格表现而完成作品。”而中国意义的完善人格是走向人心性内在的和谐与超越。 熟悉潘公凯的人都知道,他对文人画,或者说中国传统绘画、中国文化精神旨要的这种理解,与家学传承,与他个人性的精神特质有着必然的联系。他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文人,今天我们称之为知识分子。他始终追求的是精神的自我完善,“我从小就奠定了自己的精神理想:试图通过个人的修养觉悟,自觉地实现社会共同的价值定向,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将超越于欢乐与痛苦之上的精神探索,看成是一已的精神修养。最终达到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超越,整体的统一对局部的矛盾的超越,有限的人生对无限的时空的超越。”“能够建立在此世的、此岸的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大概只能是在为群体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完善自我”。这种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正是对传统中国文人真正精神的继承,也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最需保有的真挚。 潘公凯的画在形式架构、笔墨章法以及概念表现等方面已脱陈出新,具大家风范,在他中国知识分子情怀的统摄下,他的画更重在感悟。悟格调,悟缘由。缘于此,我以为,潘公凯的艺术创作以及他的艺术探索之路具有示范意义,尤其他作为艺术教育家、美术学院之院长。当今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社会迅猛转型,人才迅捷成长。高等艺术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专业教育与全面人格塑造的协调与补充。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潘公凯用自己执着探索、勇于超越的学术历程,向社会,向艺术学子再次昭示了纯粹艺术的功能与价值,相信会引发更多的人思考什么是艺术。我想,这是他在当代的意义。
春风 136*136cm 2006年
漫天飞雪图 360*280cm 2006年
清韵 97*60cm 2006年
秋酣 136*136cm 2006年
月初堕 180*617cm 2005年
(转引自潘鲁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63ca70100f6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