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闻首页

孔子标准像在文博会上推出具有重要意义——访孔子标准像主创者胡希佳

时间:2006.06.16 供稿:网络信息管理中心 作者:姚文婷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相约文博会系列报道之九

孔子标准像在文博会上推出具有重要意义
——访孔子标准像主创者胡希佳

  自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组织征集孔子“标准像”以来,到2006年6月13日,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 正式向海内外推出了。此次推出的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是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委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潘鲁生牵头组成的创作小组,胡希佳教授主创的。孔子标准像雕塑正式定稿后,将于今年孔子诞辰2557周年的祭孔大典上向世界推出。为此,我们特采访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胡希佳教授,向我们介绍孔子标准像的有关事宜。
记者:胡教授您好,孔子标准像的初稿如今已经向海内外推出了,您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孔子像的创作过程吗?
胡希佳:自二月份中国孔子基金会拉起“孔子像标准设计方案”的大旗以来,工艺美院由潘院长牵头,我主创,组成了一个创作小组。我们对历史上的各种孔子像进行了研究,并且还要在符合孔子基金会所限定的要求下,多次商讨并且两次找有关专家给与提意下完成的。孔子像初稿定下后,我们又去北京找了任继愈等国学专家给与提议,应该说这个孔子像是大家共同劳动的成果。
记者:社会上的孔子像多种多样,形象不一,那么您做这个孔子像时是从那几方面入手的?
胡希佳:孔子作为2500多年前的人物,始创了儒学,周游列国还创办了教育等等,人们对他充满了好奇和疑问。正是因为这些种种的原因和疑惑。所以孔子在人们心中是多样的。那孔子到底是什么样?历史记载、传说、造像都无法统一认识。但不管怎样,孔子在人们心中也有一个约定成俗样子。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定位要表现的那个孔子形象,也就是“大众心理诉求”的孔子形象。
  奔着能够塑造一个贴近大众理想化、心理诉求的孔子形象这个目标,这已经是我第三次作孔子像了。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虽然当时有些想法,但对孔子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多不足。第二次是三年前,当时做的是孔子讲学的坐姿,非常凝重端庄。今年在孔子基金会发起组织征集孔子“标准像”的背景下第三次做孔子像。既然是以唐代吴道子孔子像为样本,那么我们给他定位就是那个慈祥温和有思想涵养的长者形象。要表现这一形象我们是从四点入手的,一是尊重历史,正面表现,通过史料了解孔子那个时代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习性、礼仪。二是分析古人对孔子的记载和描述。不做表面文章,我们主要是从突出孔子“仁”和“礼”这一思想核心出发的。三就是借鉴前人对孔子的描绘,寻找和表现众人心目中“约定成俗”的孔子形象,第四就是吸收中国传统雕塑造像的方法,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避陋俗,扬精气。把一个朴实厚重,且具有思想的孔子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
记者:征集孔子标准像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众说纷纭,您个人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待的?
胡希佳:我想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对这件事提出异议和顾虑,自然有它的道理。同时可以说,单从孔子标准与否这一点,对纪念孔子和孔子学术思想研究也不会有什么根本的影响。但现实中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普遍成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加,我们不得不无奈地面对如此多样的孔子像。因此今天我们用中国传统的造像理念和大众认同的审美意识,塑造一个众人基本满意的孔子形象也是很有意义的。但我的看法是这个基本满意未必一定用标准的概念去约定它,因此我主张用“模本”“范本”或其他带有艺术意义的提法,这样更符合现代人对艺术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记者:那孔子像在文博会上推出您觉得有什么意义呢?
胡希佳: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发源于山东,孔子文化在山东具有深远丰厚的历史渊源及社会影响。孔子故乡人对孔子有着深厚的敬仰之情,孔子故乡的泥土最具有沧桑感和表现力。文博会就是以表现山东博大精深的文化为主题,而孔子文化作为山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博会上推出更有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