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闻首页

实践中提升素质 探索中深化思维

时间:2005.12.19 供稿: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王俊杰
               
 
实践中提升素质 探索中深化思维  
——访中国美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
 

  12月17日下午,在2005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休息期间,记者对首届“设计之星”作品评委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宋建明教授进行了采访。    
  宋建明教授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办的此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食宿服务、会场安排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他认为本次活动无论从宏观策划到接待细节,还是从参展、评选、论坛组织等各方面上都达到一定高度。宋教授说,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他还亲身体会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积极向上的校风。    
  谈到本次论坛的主题——“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时,宋教授感慨道:目前视觉传达设计及教育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非常好”!经过30余年在这方面的研究及对于中西方设计历史的探索,宋教授认为,设计艺术在中国的演变及中国的设计艺术前景十分看好。同时,在设计艺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必然的、不可回避的,但这并不是设计艺术本身的问题。设计艺术是动态发展的,在西方国家设计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同样的问题。他们通过重新调整产业结构等举措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我们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朝着理想的方向更好地发展。    
  谈到设计艺术如何发展,宋教授指出,我们首先应把当代世界文明、世界经济发展脉络看清楚,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设计艺术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这也是在经济信息全球化趋势下对中国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我们应认清中国的未来,应对未来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充满信心。由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正处在飞速发展之中,设计艺术在中国也突飞猛进,大震动必然引发大问题,我们应理清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并通过各种举措促进中国设计艺术的健康发展。他认为,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本身必然要经历大幅度的变动,我们应认识到设计艺术的这一属性。    
  关于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宋教授指出,要认清设计艺术的内在知识结构,要明确我们“教”与“学”的方法是否具有包容性、是否开放,例如要重视多学科的“教”与“学”。同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应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无论是哪一方,都要清楚自己在学校是干什么的。设计院校不是为了培养设计师而教学,而是要培养具有设计师素质的人才。设计师是指在市场、工程、营销手段等方面都非常了解的一类综合性人才,如果要求美术院校培养出能够完全适应市场、一上任就能为企业盈利的设计师,那是过于苛刻的。目前有些企业埋怨设计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立刻满足市场的要求,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说法。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许多设计院校的毕业生一踏入社会也并不是很有自信,只有在实践中锻炼以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他同时指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大学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设计艺术“单兵”不是问题,即我国已不缺乏在设计艺术领域的专家和带头者,但“团队”仍是问题,即如何引导我们一代人在设计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谈及创新在设计艺术中的作用时,宋教授认为创新必须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进行创造性思维。只有创新才能缩短我国设计艺术与西方的差距。宋教授说,不仅要培养自身的设计技能,更要在一定高度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设计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迈向设计师的殿堂。他认为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属于“活态”学科,是一种“非造物”设计。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与把握自己的表达欲望,同时要带着问题去学习,思维的深度对于视觉传达设计非常重要,不要仅仅让设计停留于形式美感的层面上。    
  通过采访,宋建明教授的博学多识以及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不懈探索精神,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