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闻首页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马刚谈艺术设计教育

时间:2005.12.19 供稿:新闻办公室 作者:院报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马刚谈艺术设计教育
“2005届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暨首届“‘设计之星’全国大学生优秀平面设计作品展览”筹备期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马刚接受了院报记者采访,畅谈对艺术设计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看法:
记者:艺术院校的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自身的能力,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创作?
马刚:我认为首先要强化专业技能,全面理解视觉传达的涵义,否则就谈不上是这一领域的设计人员。当然,这不是一个泛泛的标准,对于同一个标准,不同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无论是学校或者设计师本人,都要给自身树立高标准。现在,我们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标准还没有量化,社会在前进、在发展,我们更应用高标准和“苛刻”的眼光要求学生。从专业技能上讲,我认为大多数学生的作品都说得过去。
    影响一个人艺术水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其天赋和遗传基因,个人知识结构,后天的努力以及周边的环境息息相关。能将设计概念、造型和色彩完美结合的作品是不多的。如果大家都持高标准,高要求,相信会出现更多、更好的设计师。实际上,我们希望多数设计人员能成为既了解中国文化,又理解世界设计语言,具有国际水平的设计师。所以说,从学校到学生以及设计师本人都应有很高的标准,这点非常重要。就我个人而言,对教学和实践都有体会,你稍微马虎、放任一点,设计作品可能就会差一点。有时,为了设计出好的东西常常是日思夜想,因为好的想法不是在一瞬间形成的,往往好的东西都隐藏得很深,而非留存于表面。你需要通过学习研究去发掘它、发展它,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再就是作为学生和设计师而言,要培养同社会、同客户打交道的能力,要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合作精神包括你和设计师之间、同团队之间的合作以及与客户的交流,要不卑不亢,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甲方艺术”,就是说,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些客户确实是修养有限,审美有限,认为自己是甲方,你就应当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这就导致有些设计师向他们妥协、让步,在此情况下就会制造出设计垃圾,这是社会现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有些商人、老板,或者政府官员,长官意志很严重,这是中国现在设计的悲哀之一。我感觉一位设计师最重要的是这几点。
    当然,作为设计师除具备专业技巧和知识之外,还要加深对文化,特别是对中国自身文化的认识,这些是设计师所需修养的一方面。同时,也要了解国际趋势,支持原创等等。其中,原创就包括需要了解中西方的东西,若不了解,可能你所设计的东西已经被设计过很多遍了。所以说,设计师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既要知道本土的、自身文化的东西,又要了解西方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握设计语言并应用自如。
记者:您认为艺术设计教育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领域存在怎样的关系?两者如何更好的相结合?
马刚:这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两者的结合主要靠国家艺术设计政策的支持。我们都知道“made in China”,闻名世界的 “中国制造”。实际上,中国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国度,存在非智力的、非知识产权型的劳动。我们人力资源多,但是,都在拼体力。要想更好地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关键是政府要认识到:知识产权是原创的,对社会的良性发展和中国改革发展的深入,有重要作用,我们应急需强调智力劳动和知识产权的创造。除国家的政策支持外,就是专业领域,例如:这次平面设计作品大赛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相结合,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学术氛围。视觉艺术、视觉传达需要相互交流,教育本身也要及时研究、改革、改进教学方式。目前,各个省、各个院校都在积极地去做,心态也比较平和,处在一个安静、踏实的做事阶段。但中国社会发展迅猛,设计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个矛盾还需慢慢解决。
记者:和国外相比,我国的设计教育还存在哪些不足?
马刚:国外的艺术设计教育系统较为完整,较为理性,和国外相比,我们有自己的长处,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总体说,教学较偏重基础知识的灌输,但现在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正在逐渐向创意、概念的路子上走。各学校也有所不同,比如,中央美院较多地强调观念意识,汽车的设计就有概念,有些设计是直接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的。设计改变生活,但是要发展,首先观念要领先。设计教育要有合理的结构,要和现实、产业结合,更要有前瞻的、带有科研性的探索和研究,这样才能引领设计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大国,设计一定要有想法、有创意。中国是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人很聪明、幽默,这些都是设计好产品、设计好形象的资本。但现在,中国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中国可与外国交叉式携手发展,但是,需要几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共同努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