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证会在青岛召开
8月7日至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出版物专家论证会在青岛召开。 该系列出版物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图书、音像、多媒体、网络出版物等多种形式,对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记录、宣传和保护。其主要内容涉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说、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间竞技与游艺、中国传统节庆、中国戏曲艺术、中国说唱艺术、中国传统礼仪、中国民间口头文学、中国武术、中国方言等十余个系列的上百个出版物。 此次会议是关于这个大型出版工程的选题立项、整体策划、出版项目优化整理、实施方案、专家委员会构成等问题的论证会,由我校中国民艺研究所2006年成功申报的山东省“十一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与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共同组织承办。会议邀请全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艺学专家会同出版界专家一起,共同探讨该出版工程的具体实施。参加会议的专家有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道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向云驹;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教授叶涛;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施爱东;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唐家路以及国家新闻出版署音像电子司副司长朱启会;山东省新闻出版局音像处处长庄宇达;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孙永;山东教育出版社副社长杨文辉;山东教育出版社副总编王韶枕等。 论证会始终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与会的各位专家积极发言。大家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的实施价值和社会意义,并积极为该项目出谋划策。 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孙永大首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山东教育出版社建社25年来的发展情况,指出山东教育出版社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出版社实力雄厚,经验丰富;希望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努力做好该项目,将其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重点电子音像出版工程项目。 国家新闻出版署音像电子司副司长朱启会对该项目表示了肯定和支持,并指出该项目旨在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出版物等方式对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记录、宣传和保护,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在出版电子音像制品方面,山东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拥有丰富的经验,希望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出版发行弘扬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系列出版物。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道一先生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民间艺术的分类等专业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与山东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共同组织这一出版工程表示支持,并寄予了深切希望。希望这一工程能够坚持真正贯彻弘扬、保护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宗旨,并预祝该项目获得成功。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铁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向云驹、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施爱东等专家,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对该项目的项目定位、整体规划、实施方案等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大家一致认为,第一阶段可以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基础资料丰富的选题进行操作,例如山东织花布、蓝印花布等,形成制作样板,进而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工作中去。 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作总结发言。他对于与会专家的发言表示赞同,并指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这一项目的实施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即原创性、资料性、典范性;其次,项目定位要准确,学术性是第一要素,要在坚持学术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市场化因素。再次,成立项目专家委员会,同时积极组建拍摄队伍、编辑队伍、编导队伍,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后,潘院长希望学术机构、团队的团结协作,在坚持正确定位的基础上,把项目切实开展起来。 此次专家论证会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电子音像出版工程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出版工作,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工作是在今年年底由山东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与山东省教育出版社合作确定各批次出版计划,并落实第一批出版项目的编写计划。各批次的出版工作预计将在2010年之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