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到人文艺术学院听课
2014年12月29日,潘鲁生院长到人文艺术学院听取刘允东讲的《图形与纹样》课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刘允东为2013级艺术品鉴定与修复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的《图形与纹样》课程主要讲授了从史前、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陶器器型和纹样的发展演变历程。 听取授课后,潘鲁生院长就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与师生进行了交流。潘鲁生认为,中国的图形与纹样是非常丰富的艺术语言系统,也是一部图说中国艺术史,包含艺术形式语言、文化传承和象征表达。作为我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处理好艺术史与纹样史的关系、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的关系、认知解读与临摹实践的关系,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图形纹样和造型造像到文化观念和深层次中华艺术造型原理,进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的图像知识和造型辩別能力,使之具有艺术品修复的综合素质。 潘鲁生具体就课程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在授课内容上,《图形与纹样》课程与史论类课程的讲授要有所区别,突出纹饰与造型语言的历史延续和时代特征,争取做到“图说”与“文献说”并重,通过纹样史解读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二是在课程结构上,做到“讲、议、摹”相结合,对讲授与临摹的时间进行合理调整。可考虑增加《造型与造像》内容,与《图形与纹样》组成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其中,《图形与纹样》侧重平面纹饰艺术角度,《造型与造像》侧重立体造型艺术,两者课程互补,各占适当课时,让学生从艺术品修复角度全面认识中国造型艺术体系,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更加完善。三是在课程目标上,关注纹样与造型的临摹实践能力培养。尤其艺术品鉴定与修复专业,学生在掌握艺术史论、图形及造型演变历史等知识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不同历史时期图形和纹样、造型与造像进行临摹研习,增加美术考古相关造型规律的把握,了解其艺术构成和艺术表达内涵,增强学生对艺术鉴赏与修复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