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足以显示党和国家对学校思政课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与期待。“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今后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主席对思政课的重视和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让全国思政课教师都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具体谋划与要求,也让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深感责任与压力。
习近平主席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自信”和开好思政课的三个“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自信”
第一是党的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重要讲话,除了思政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外,明确提出“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表明拥有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责任担当的中国共产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自信!
第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自信。从1984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12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到2005年底教育部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到持续十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基本形成相对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初步形成小学、中学、大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我们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现实成就,这些都为思政课提供深厚的、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雄辩的、有说服力的现实支撑。
第三是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党的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信支持和推动思政课教师的自信。思政课教师要“挺起腰杆”、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深植于学生思想之中,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伟大事业之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大有可为,完全可以做到“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
开好思政课的三个“关键”
一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习主席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明确提出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六条准则和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二是思政课改革的关键在创新。思政课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就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三是思政课建设的关键在党。思政课建设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也就是说,在“大思政”格局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核心作用。
学习和总结习近平主席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只是第一步,把传达的精神落到实处才是关键。自己要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按照习主席提出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六条素养和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习主席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在今后的教学当中,结合所授课程的性质与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多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多在探索课程理论性与亲和力上下功夫。(梁维科,副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