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春雷:每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编者按:柴春雷,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日前,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特色名校重点专业建设论证”会议间隙,围绕设计教育相关问题,《设计·中国》(Design.cn)对柴春雷教授进行了采访。
设计·中国:相对于社会和企业在设计人才需求方面,院校培养的产品设计人才在知识储备和技能上存在着什么短板呢? 柴春雷:院校培养的学生目标太集中于设计、技能本身,而忽略了其他的比较重要的东西。比如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学了设计的去做设计,另一种就是像乔布斯一样懂设计的人,他把设计的社会效能发挥到最大,从而去改变社会。我觉得现在院校培养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一种,而没有把它扩展开来。学设计到底是干什么用?我觉得学生应该多去关注设计以外的东西。除了设计技能本身以外,要去关注商业,关注社会的需求。很多东西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不是说做一个造型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果我们单单集中设计本身的话,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帮助一个企业真正解决设计上的问题。 设计·中国:院校应该如何调整?比如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等,浙大在这一方面的经验是什么? 柴春雷:我们要去看看国外优秀的设计院校在做什么,像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教学是设计、商业、用户三个圈叠加在一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浙大来讲,培养的课程体系有五个模块:设计、技术、用户、商业和文化。我们用五个模块来设置我们的课堂体系。我认为,每一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和目标去设计自己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个课程体系去挖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设计·中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应如何展开?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既对企业发展有利,又对院校人才培养有促进的、科学的校企合作之路? 柴春雷:斯坦福大学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例子,这所学校培养了世界一半以上在高科技企业工作的人才。这个行业的很多人都是斯坦福的学生和校友,比如谷歌、雅虎等都是由他们创建的。他们的研究很不错,和企业合作也做得很好,我觉得要去学习他们的例子。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这件事情不是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能说清楚,也不是派一个学生去实习或者说建一个实习基地能解决的。学校和企业之间要进行密切的联系,彼此相互促进。就斯坦福大学而言,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去企业,或者教师可以停薪留职去办企业,他们有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这种交流的开展,要在观念上超越实习基地的思维。
设计·中国:目前,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制造业基础雄厚,民营企业代工多,本土制造品牌少,您认为造成这些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柴春雷:可能发展还要有一个过程,国外的很多企业要比中国先进很多年,中国企业起步比较晚,其实我们很多企业都没有太多时间和资金去提升自己的品牌,去关注一些东西,我们正在往前进的阶段。
设计·中国:目前,产品设计专业存在于综合大学,艺术院校等多元的教育模式中,就您看,艺术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柴春雷:艺术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在造型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保持着自有的优势和独特性,加强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同时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商业。
采编:曹卓 马蕴章 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