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农村手工文化资源——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昶教授
编者按:李昶,教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日前,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特色名校重点专业建设论证”会议间隙,围绕设计教育相关问题,《设计·中国》(Design.cn)对李昶教授进行了采访。
《设计·中国》: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的选择是什么? 李昶:考研和出国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另外,自主创业的人数也比较多,这是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基本方向。
《设计·中国》:你认为他们的主要优势在哪里呢? 李昶:首先,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的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他们应对社会需要的一个前提。另外,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非常关键,能够开阔视野,对他们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设计·中国》:农村手工艺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你对农村手工业的提升有何建议? 李昶:现在以农村手工业为代表的农村文化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村手工业缺乏在创意上的提升;另外,它们对外的营销和出口渠道不通畅是制约农村手工业对外传播的关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开展的《手艺农村》项目就非常好,把农村丰富的手工业资源开发出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能否依托比较大的企业集团,直接面向有传统特色产品的农村建设实验室,这样一是帮他们进行设计提升,二是可以帮他们搭建一个出口的平台,如此一来就能把农村的手工艺资源盘活。现在的农村确实有很多好的文化元素可以挖掘,比如现在已经做大的河北蔚县剪纸,被评为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像安徽的编织,现在出口的产量也是比较大的。
《设计·中国》:怎么看待传统手工艺中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李昶:我觉得传统手工艺应该分两类:一类是具有精神信仰意味的手工艺,如年画、剪纸,这类应属于需要保护的,作为文化现象我们应该保存下来;另一类是生产性的手工艺,具有使用价值。怎么来对待这两种类型的手艺呢,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保护与开发;二是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利用有一些表现内容不适合现在,但是制作工艺还非常好的工艺,来创造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任何东西,包括理论,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只有适应了时代变化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设计·中国》:近年来美国好莱坞将中国传统故事改编为电影的情况越来越多,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会产生哪些影响? 李昶:我觉得这并不是坏事,首先,说明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有影响力的,这一点不足为惧;其次,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西方的平安夜送苹果具有“平安”的含义,平安又是汉语的含义;再比如佛教,本来是印度宗教,传入中国后变成了中国化的宗教,并成为三大宗教之一,这就说明东西方文化是在逐渐在融合中发展。
采编: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