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材料之美——《综合材料表现》课程研讨会综述
日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处主办、视觉传达设计学院承办的《综合材料表现》课程研讨会在学校美术馆举办。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年”的重要活动,会议就《综合材料表现》课程的目标与方法、基础课教学定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来自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济南大学、山东女子学院、山东工会干部管理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综合材料表现》课程的师生100余人参加了研讨和交流。
一、发现材料本身的美感 认识材料,发现材料之美,是综合材料表现课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苗登宇教授认为,综合材料表现课程重在发现材料本质的美感,引导学生通过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提炼、提升材料内在的气质。在材料表现方式上,应打破对于某种材料的模式化、经验化认知,给学生无限的创作表现空间,从而形成关于材料表现的更多体验,为进入设计专业创作打下基础。他同时强调,要在教学中关注新材料的应用,将新课题、新材料引入教学,能够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不断拓展设计表现语言,师生都会在课程中受益。 石增泉教授认为,综合材料表现是实现设计目标的媒介和手段,这门课程重视学生理性思维和感受能力的培养,既具有实践技能要求,也有理论的高度。书籍设计选择不同材质的纸张会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理感受,这是材料本身情感属性的反映。综合材料表现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感知材料的形、色、质中的情感属性,并从心理感知和视觉传达角度进行把握,通过材料感知的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材料选择上的细微变化。课程还应鼓励学生改变常见材料的使用方式,让学生发现材料表现的更多可能性,形成一种新的感官经验。孙磊教授认为,熟知非真知,综合材料课程改变材料惯常使用方式进行语言转换创造了一种新的“陌生”,越是通过熟悉的材料进行设计表现,受众对作品的感受会越强烈。这对设计中的低成本制作具有启示意义,因此在课程中也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周臻教授认为,无论是从选材还是表现方式上,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化、自我感觉的表达,将会对学生未来从事设计创作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唐家路教授提出,材料作为一种形式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在设计中不能让材料“先声夺人”,使材料的外在形式遮蔽了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材料的表达还应考虑某种材料的文化内涵,就像西方人体会不到中国人所感受到玉石之美,对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不同受众人群的文化背景。姬长武教授认为,综合材料课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培养造型能力,而是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的美学特点,通过合理的创意、工艺和表现手法,将材料深层次的美学特点发挥到极致。吕学海教授认为,今天的设计就是基于材料的思考,从设计过程看,材料的选择是设计前的设计,在设计项目启动初期都要进行材料测试,因此材料的选择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他提到,材料课教学关注旧材料再利用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新材料的发展趋势,因为新产品的产生往往是发挥新材料表现特性的结果。 赵进教授认为,引导学生对材料的进行精神性层面的感知体验是一种高层次的要求,要从原始材料的发现、形式美感的发掘、材料美感的表达三个层面进行把握,探索材料表现的多种可能性,丰富材料表现的形态,从创新性的角度加深对设计基础的理解。雷家民教授认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材料表现课程中的形式语言的探索,与绘画和雕塑等纯艺术专业在材料语言的探索方面有共通之处,都是从大自然中抽取具象的材料,转换成抽象的表现语言,这些不同的专业之间的材料语言的探索应该相互借鉴。曲展副教授认为,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材料由自然状态经过复合转化到最终形成产品的过程十分重要,会让学生充分认识材料的可塑性。 二、从平面设计到视觉传达 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度的影响并参与了视觉传达教育的发展过程。专家们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新的媒体和媒介的发展给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设计教学要与新的媒介载体相结合,以现代媒介手段介入教学。吕学海教授认为,由平面设计拓展到视觉传达,教学的内涵和意义空间比以前更为开阔,这意味着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落脚点不能局限于视觉传达,而应该向更为深广的层面延伸。孙磊教授认为,今天平面设计已经延伸到了展览设计、多媒体设计、交互设计等新的视觉媒介中,设计样态的变化,带动了人们对新材料的认知。孙大刚教授提到,今天不同设计样式之间的界限已经不再明显,综合材料表现课程的很多作品都可以通过视觉语言的转换,成为公共艺术作品、广告作品或者其他视觉艺术样式。 罗云平教授认为,平面设计与网络时代和数字时代同步发展的问题值得思考。过去平面设计是印前的设计,现在印前设计局限在了高端产品的设计领域,而过去作为平面设计重要形态之一的广告媒介也为影像所充斥。在媒介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关键是通过材料的训练找到适合传达信息的表现方式,迎合现在的时代。唐家路教授认为,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今天的媒介语境下,“平面不平”,平面设计师不是单纯的表面设计师,应该具备更为综合全面的素养。 三、专业基础课的目标及方式 设计专业基础课是从造型基础课程转向专业设计课程的中间环节。苗登宇教授认为,专业基础课教学应从技法的传授转向更为整体的设计造型观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造型观、色彩观、材料观、新媒体等内容,重视学生理论涵养的养成。教学过程中应更新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对于教与学的动态性把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石增泉教授认为,通过展览方式梳理课程经验,有助于探索一种相对稳定、更加科学、有规律可循的课程标准。孙大刚教授认为,综合材料表现课可以采取“限定材料”和“限定主题”两种方式进行授课,不管选用哪种方式,都要力求将材料本身的美感属性发挥到极致。 王大海教授提出,课程与课程之间隐含着“点、线、面、体、影”的关系,要关注不同课程形态之间的“上下文”联系。集体备课和专业课教师介入基础课教学两项措施,可以有效改变“纽扣式”的单元教学模式,拉链式延伸课程,增强课程间的连贯性。任仲全教授认为,综合材料表现课程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程之间的过渡环节,为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探索设计方法提供了基础。他建议,在材料实验过程中,课程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设计思维从二维形态空间转向三维形态空间、四维形态空间、甚至超维形态空间。赵进教授认为,现代艺术设计追求创新性,强调跨门类、跨学科、跨领域和跨文化的交叉融合,综合材料课程为学生未来从事设计创新工作提供了基础和铺垫。另外,通过课程汇报展的形式展示课程作业,提前将毕业展的形式引入了课程中,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巩尊珉教授认为,在今天的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中,基础课与设计专业课脱节严重,应关注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衔接问题。 罗云平教授针对基础课定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什么是基础课?平面设计、摄影、服装设计等不同专业的基础课之间有没有区别?造型基础是不是设计教育真正需要的基础?基础的标准是什么?基础课与专业课如何衔接?等等。他认为,综合材料课程训练的是一种素质与能力,学生需要充分理解课程设置的用意,包括材料所要表达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方法是什么?所选择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今天不同设计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同设计专业的教学应打开视野,注意从其他专业的发展中寻找借鉴。集体备课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形式,整个教学系统应该引导学生以开放的视野认知设计,提升素养。 孙磊教授将综合材料表现课程作业展看作是利用不同原生态材料做的设计语言“池子”,而材料的共熵、感知度、工艺技巧过程、成本等因素是池子中的水。材料“池子”既有多学科交叉领域信息,也有视觉媒介技术信息,是多种信息集合。“池子”本身既是基础课转向专业课的通道,也是材料可塑性和用户需求之间的通道。材料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材料的感知度,作业展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广告、装帧、多媒体等形式把材料转换成多种产品样态,体会到了材料的可感知性。从材料到产品转换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度的,设计师对材料语言的把握应与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以保证最终的产品能够为用户所感知和理解,因此,应该在课程开始时就让学生对从材料到产品之间的过程有足够的了解。 四、教学研究与课程评价 董占军教授认为,从真实的课程项目出发进行教学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第一,教学研究要思考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具体到《综合材料表现》等专业基础课课程,就要从教学目的、体系搭建、实施方式等角度进行探讨。基础课教学目标应包括审美能力、造型能力、色彩表现能力、材料认知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基础课教学课程体系可以按照课程群的方式构建,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有机联系,科学的规划前修课程和后修课程。课程展览对是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让学生和观众也能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使得评价的角度更为全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体验记录下来,从具体的个案探索过渡到理论研究的高度。 苗登宇教授认为,现代设计是综合材料的表现,因此需要综合的、开放性的实验空间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能打破不同院系之间基础课教学完全隔阂的状态,也有利于在“学科群”概念下整合全校实验室资源,建立共通性的实践教学平台。他认为,每届学生综合材料表现课中好的作品应在实验教学空间进行长期展示,引发学生进行更多关于材料表现的思考。他还提到,学校计划在校内建设“材料超市”,丰富实践教学空间,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获得新材料的信息,增加对材料的直观认识。他建议,加强大学城内各个院校校际课程的交流,通过多所院校教师的集体备课等方式,从更广的层面建立设计教学学科群。 好的创意等偶发信息来源于个人的知识积累,课程记录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多位专家提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记录课程的进程,能够引导学生总结设计经验,由实践探索上升到理论高度。王大海教授认为,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感性的,但是设计还需要理性的修养,因此,注意对上课过程各个环节的体验进行记录整理,养成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十分重要。巩尊珉教授认为,课程的过程和结果是同等重要的,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记录偶发的创意、心得以及专业实践的过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实践教学既着眼于实践,也有理论的提升。罗云平教授认为,课程过程的思考和构思的记录方式应该包括影像、网络、音画等多种形式,这会使学生对材料的体验和尝试更为丰满。 五、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 与会专家认为,统一规划、集体备课、交叉授课的方式,可以凝聚对于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的共识,增强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董占军教授认为,就某一课程进行集体备课的方式避免了同一课程不同教师各自为政的问题,有利于形成高效严谨的教学团队。他同时提到,教学团队的组织要本着有利于教学的原则进行,既可以按照专业搭建,也可以按照课程搭建。段邦文教授认为,用教学团队的方式教授材料表现课程,引导启发学生对材料的质感、形态、情感等方面的认知,是成功的经验。徐思民教授认为,设计教学中的团队式教学模式,集体备课,能够凝聚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积极性,值得提倡。 孙磊教授认为,大多数设计项目是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的,设计师的身份不仅是设计者,还是整个项目的沟通者,因此团队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变了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代之以“以管治学”,通过教学过程的管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张利教授赞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综合材料表现”课程团队集体备课的探索,他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作用非常关键,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于启发的老师。王大海教授、罗云平教授、雷家民教授等多位专家也在发言中提到了团队教学的重要性。
附: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综合材料表现》课程简介 《综合材料表现》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材料、表现材料和使用材料,探讨材料与形态创作、信息传达关系,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材料与设计之间的关系,体验感知各种材料的材质、形态、色彩等特性,综合表现各种材料之美,并尝试用材料去传达信息。课程分三个阶段,采用课题式授课方式进行,统一规划、集体备课、分别辅导。第一,研究材料与视觉传达关系;第二,探讨综合材料形式语言,包括综合材料感知、审美、形态语言、符号意义以及与信息传达关系等;第三,综合材料形式表现与实践,通过解构、重组、异化等方式进行限定材料的命题创作。 《综合材料表现》课程课题组成员包括:孙大刚、王晓峰、朱爱军、曲展、董雪莲、焦燕、刘泽延、王刚、张培源、高蓬、宋梅梅、修艺源、姜晓慧、袁媛、刘付、袁守云。
相关作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综合材料表现》课程作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