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处主办、造型艺术学院承办的造型艺术学院基础教学成果展学术研讨会在学校美术馆举办。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年”的重要活动,会议围绕着如何加强基础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发挥展览在教学中的作用、推进教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省美协、省书协、山东画院、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女子学院、齐鲁师范学院等艺术机构和院校的专家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领导、专家和师生100余人参加了研讨和交流。
研讨会上,造型艺术学院院长雷家民介绍了造型艺术学院的基本情况、办学思路,强调了展览在搭建艺术平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艺术交流中的作用。中国书画教研室主任于新生介绍了本次展览情况。与会专家围绕着中心议题,从各自的感受、体会出发,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基础教学成果展在展示教学成果,开展艺术观摩,促进学习交流,推动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会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苗登宇进行总结发言, 认为造型艺术学院基础教学成果展非常成功。并对各位参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苗登宇副院长指出,与会专家结合自身实践和体验,围绕中心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将对造型艺术学院乃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今后加强基础教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推进学院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时间所限,部分专家未来得及发言。现根据录音(有删减),将专家意见分类整理如下。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雷家民: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各位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莅临指导本次基础教学成果展并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同时也非常感谢齐鲁晚报、美术报、大众日报等媒体的支持和关注。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造型艺术学院的概况和本次基础教学成果展的基本情况。 我们造型艺术学院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最具传统艺术特色二级学院,目前学院设有绘画、雕塑两个专业,下设花鸟山水、国画人物、油画、壁画、书法装饰艺术和雕塑6个专业方向。现有教师35人:其中有教授1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2人、学校资深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14人,助教1人;在校生510余人。 近年来,学院本着“继承传统,超越创新,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创作提升教学,以督导促进管理,以展览推进交流”的工作思路,在狠抓基础教学、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同时,将展览作为一条展示教学成果、提供交流平台、开展观摩学习的有效途径,坚持常抓不懈。展览作为一种有效的展示方式: 第一,能够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让社会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社会,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拓宽渠道。(例如,今天展览的作品,已有100余幅被商家看中,相关事宜正在商谈之中。) 第二,举办展览也是我们落实学校“学科建设年”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完善学科设置的要求。同时也为尽快适应“美术学上升为一级学科”给学科建设、教学工作带来转变做了有益的探索,为下一步教学计划的修订打下基础。 第三,展览促进低年级与高年级、不同专业、不同院系间的互动。让高年级引领低年级去学习,去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展览也是学院检验教学成果,提高教师及学院社会知名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们学院已经成功举办了40余次学生课业展,还相继举办了雕塑、壁画、油画教研室基础教学成果展。并逐步形成了“学生课业展、教研室基础教学成果展、教师作品展、与国内名校联合办展、与国外艺术院校联合办展”的发展思路。 今天前来参加研讨会的都是省美协、兄弟院校和艺术机构的领导和专家,请大家结合展览,结合教学工作,给我们以批评指导。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中国书画教研室主任于新生: 首先谢谢各位专家光临工艺美院,对我们书画教研室的展览进行指导。刚才雷院长已介绍了学院的概况,那我就把中国书画教研室的一些情况向各位专家介绍一下。 中国书画教研室是造型学院最大的一个教研室。造型学院总共有4个教研室,6个专业方向。而中国书画教研室就包含了3个专业方向,包括国画人物,花鸟山水及书法。在校学生10个班级:国画人物3个班、花鸟山水3个班、书法4个班,共有学生222人。现有教师11人,加上参与教学工作的雷家民院长、李龙潭书记,正式上课的有13人。近十年,学校广揽人才,在教师组成团队中注入了一些专业骨干及年轻有为的教师。像李学明老师、李勇老师、谢其云老师、王鹏老师、丁雷老师等。 在工艺美院,过去中国书画只是一个课程,没有具体的专业方向。04年开始设立了几个国画工作室,后来又融入了书法,最后就成立了中国书画研究室。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学校和我们学院也越来越重视我们这一块的教学和成果。我们对教学的一些思路具体是这样的:学校的教学定位是“实践教学型”。这对我们造型学院和中国书画教研室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中国书画教研室的任务就应当是培养艺术家,并不是培养日常应用人才。但是,对学生来说,并不是走出学校你就是艺术家,那还需要经过很漫长的时间去磨练。在学校的这段时间是打基础,但这个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以后的创作和成长道路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就是要多展示作品,坚持锤炼艺术语言,不断深化对人生、对艺术的认识,再加上生活阅历作铺垫,最后才可能成为一个一生从事艺术事业又有成就的艺术家。 从纵向来说,要鼓励学生考研,进行深造;从横向来说,要扩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和学校“实践教学型”的定位保持一致,要让学生的作品被社会认识。像今天的展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商家很欣赏学生们的这些画,现在的相关事宜正在商谈之中。这次展览展出的是这一学年学生的作业,在展出的这些作品中,不能说是全部,但也是代表着中国书画教研室教学水平的一些成果。 今天参加研讨会的都是一些领导和专家,请大家给我们以批评指导,以使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再一次感谢各位专家的光临。谢谢! 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副主席杨枫: 今天正好是五四青年节,来到工艺美院看这个美展,我个人感觉很振奋,似乎让我又重新回到了学生时代。看到同学们这么好的作品,也对山东美术事业后继有人充满了信心。刚才雷院长和于教授谈到了一些教学理念,我也谈一点我个人的感受。 我感觉,山东工艺美院非常重视基础教学,坚持“在创作中提高同学们的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的思路;同时拥有一批很好的老师,并把他们丰富的创作经验带到教学中来。这些理念都很好,但我个人感觉学院同时也要重视人文教育。对于绘画的人来说,绘画要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不仅教给同学们技术,而且更多地要教给同学们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同学们在校时间很短暂,要成长为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磨练。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它有一个发展和成长的周期。所以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老师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走向社会继续深造,然后继承传统,结合自身条件和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作品。谢谢大家! 山东省美协副主席韦辛夷: 看了展览,我有四点体会。第一个感觉就是清新;第二个感觉就是扎实;第三个感觉就是丰富;第四个感觉就是融合。先说清新,一股浓郁的大学生气息贯彻在作品里面。第二是扎实,每位画家的基本功都很扎实,他们都画得很认真,都是按照现代和传统的理念来进行创作的,每幅作品都很耐看。第三个是丰富,丰富是指题材丰富、书画丰富、画种丰富。第四个是融合,是传统理念和现代理念的融合,笔法、墨法、色法的融合,临摹与创作的融合。我所说的是融合,而不是结合。融合是混为一体的,不分彼此、不分你我的这么一个创作方法,很多画不好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来形容它。我曾也是学生,刚才杨枫主席也说过像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也有同样的感受。这种氛围非常可贵,人的一生最可贵的就是当学生,一旦踏入社会,再回头看,那是一个非常黄金的时期。我们已经承担社会责任好几十年了,但是一回想还是当学生的那段时间是最惬意的,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这段大学时光,这个体会是紧紧地扣住创作的,我感觉这是咱们学院基础教学非常好的一个经验。 进了展厅,看后我很震惊,一问同学说这都是近期的作品,我感到很欣慰。因为创作和新作的关系,永远是一个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一开始就要加强这个理念,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将来不管是培育工艺美术大师也好,纯艺术家也好,要知道创作是终身的,一个好画家应该是全天式的画家,24小时都会考虑创作。我们同样是工艺美术教师,创作理念都是相通的,这点我很感动。咱们既然是工艺美院,在基础教学方面能够这么重视,这点我很吃惊。在我感觉,工艺美院应该是社会密切关注的一些现代的时尚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可是看了这个基础教学成果展之后,我发现能随时贯彻这个理念,一切造型的基础都在这个展览中体现了出来。刚才于教授也说了,将来你可能不当画家,但一旦你具有了创新的理念,你终身都会比别人多看到一个面,会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这本身对我们人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谢谢! 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梁文博: 针对今天的展览我谈点个人体会。首先,看完这个展览以后,我感触颇深。中国的创新教学特别是艺术创新,不在画院也不在文化馆,而在学校。因为学校的学科设置门类广泛。比如工艺美院,其优势就是有很多设计专业。这些专业给绘画教学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环境,给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很多窗口,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引进专业人才使得学校的创新环境更加优越。 作为学生就是要学专家、学经典、学传统,这就说明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认为基础教学应该涵盖造型基础、色彩基础、设计基础及书法基础这几大板块。造型基础在30岁之前必须要解决。作为一个画家来讲,特别是人物画家,造型基础在30岁之前没有解决,那以后就很难解决了。而书法基础是一个综合的修养,需要长时间去提高。因此这几个基础对于画家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是学院教育?我认为学院教育就是要给学生打开一个窗口,让他们看到前面的路并能更好地走下去。这种教育模式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打开任何一个窗口,从而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当然学院教育也有很多弊端。中国教学从解放以后,一直对这个问题有所争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尽管如此,成果还是比较大的。我曾根据一位先生谈过一个观点,写过一篇文章,认为办学六十年而没出过一位大师。然而,我们看到真正的大师都是“业余”的。像齐白石、李苦禅,他们没进过正式学院接受教育。这就表明一个问题,我们办学的理念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这与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关。我们的教育是在搞艺术,还是在搞其它东西。艺术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我分析一下人物画教育。我曾经和岳海波老师有过一段争论。虽然我们建国以后的人物画教学培养了一大批人物画家,一大批插图画家,但不是培养一批真正的艺术家。实际上并不是在搞艺术,尽管里面有艺术成分,但是不属于艺术范畴。这次展览我看到的很多花鸟画都特别到位,这就真的是培养艺术家,培养大师的。大师最重要的就是自然感受,这可能是中国教学尤其是建国以来最大的障碍。并不是说造型能力有多好,你的技巧有多么高,这里面掺着技与道的问题。不管是油画、国画、版画,都存在这个问题。年轻学子是改革开放以后产生的画家,在这一方面相对好一些。他们更强调自己感受的东西和自我抒发的东西,这个离我们培养艺术家和大师就比较近了。 我认为工艺美院是目前山东艺术教学的一个典范。我们看到不管是设计方面还是美术教学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其他院校。这是因为潘鲁生院长的教学理念比较好、比较新颖,这就容易出现培养大师的苗子。一位先生说,我们办学二十年能出一个“徐悲鸿”就等于我们教学没有白费。其实要出大师是很难的,需要各方面的元素,包括吃苦耐劳和创作的影响力。我在担任美术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时,跟老师谈过一个观点:要以教师的观点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有些学生有创作的火花,但是却点不燃。那么就要去靠老师帮助影响。因此,我主张老师上写生课必须要跟学生一起画。现在的年轻人画国画都在模仿元人画、明人画,就是没有当代画,一提笔就是黄宾虹,这是很可怕的。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望: 这些教学成果对我的启发很大,我认为教学体现的还是一个“基础”。在此,我仅谈一下我个人对“基础”的看法。我认为“基础”包含了很多方面:不仅是对传统技法的运用,还有对艺术整体的认知和把握。艺术是仅仅画几笔线条吗?不尽然。我认为艺术更多的是指全方位的,具有人文性质的东西。从技术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一些古典的临摹,这是一个传承的关系,这些都是具有基础性内涵的。现在的中国画很多都是借鉴了外来文化,不仅包括西方、非洲,也包括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视觉艺术方面来看,绘画也好,文化也好,创新也好,革新也好,能将现有的、古今中外的视觉元素为我所用,这就是一种突破。就像机器的零件一样,只有把零件设计好,才能组装成一个东西。在纸上画一个点,一条线,总会有某个东西衡量他们;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人文的情感,这些生活上的“基础”,都可以作为一种训练的基础去掌握。梁老师说现在年轻人画的和我们不一样,命题创作和年轻人自发的创作不一样,主要还是缺少内涵、外延。我们原来创作的基本上是一个外延的东西,就是情感的外延。我们原来练习过的大部分都是共性的。其实在中国画的创作方面来讲,这与意识形态是具有密切联系的。这一方面可能是非常缺乏的,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虽然现在有所好转,但是还远远不够。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能真正抓住体现艺术本体性的东西,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所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很多同学会真正成为大师。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玮: 看了展览我感到很惊讶,作为工艺美院的中国画展示,在这么短的时间,却能够拿出这么多的作品,而且作品质量之高,很让人惊讶。尤其是基础课的作品,工笔画的临摹,比我们的学生画得到位。展览作品散发着清新而浓郁的学院气息,这也恰恰说明我们的教学特别到位,比较成功。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在我们山东这几所院校是比较超前的。从本科分班来看,一般山水花鸟班的教学成果并不好。因为它太单一,而且很难具有独创性。我觉得在校学生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一是造型能力。造型能力不解决,尤其是从事造型艺术专业的学生,前边路就会越走越窄。并不是把画画得准才好,如果你有能力,想怎么画都可以,这是一种升华。你可以画不准,但你画起来要得心应手。如果你本来没有造型能力,你就画山水,画花鸟,用山水花鸟来掩饰你造型能力不足。那么,脚下的路也不可能走得很远。所以,在本科阶段,解决造型能力是一个首要阶段。二是作为一个学中国书画的学生,要把每一个画科、基本的技法知识搞清楚。只有搞清楚了,你才能够真正掌握它。只有吃透它,你将来才有可能熟练地运用它、改造它、发展它;三是作为一名本科生,应该在四年期间内更为扎实地掌握整体。一个没有整体意识和整体观念的学生,画面的处理、掌控画面的能力都是不够的。所以说一开始就要分得细一些,直接切入山水和花鸟,对将来的发展是很好的。因为关于造型能力的培养,往往是通过人物画来完成的。如果你人物画得很好,造型熟练,画笔下也不会没有东西。当然笔墨技巧是另一回事。除这三点之外,一个学习中国书画专业的学生,书法也是很重要的。没有书法,笔墨就很难真正地画出来,所以说如果这个专业从一开始分班就分得很清楚的话,那么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我觉得还是应该探讨的。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刘玉泉: 今天看了工艺美院基础教学成果展,感觉非常好。听了几位先生的发言,觉得各位先生都谈得非常好。教学是我们做老师的生命中一个永恒的命题。 谈到教学,不能不谈教与学的关系。刚才我们很多先生都从这个角度谈了很多自己的见解。本人始终认为“名师出高徒”这是一个真理。我们工艺美院有着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著名画家。他们这种在全国的影响力,他们的创作技法,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通过耳濡目染,会贯穿到我们每个同学的心里面。 刚才张望老师谈到了一个观念,认为现在的中国画已经不是以前纯粹的中国画了。实际上,即使他不谈这个话题,我也会展开这个问题。 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国家文化形态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就从书写工具上讲:五四运动之前是软笔,五四运动之后,从提倡圆珠笔,到自来水笔。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从用笔往键盘上过渡这样一个阶段。仅就此而言,学生接受的教育就不是纯粹的中国式教育,而是逐渐西化的教育。教育的西化体现在中国画的教育形态上,典型的例子如中国徐悲鸿、刘海粟的留法留苏。他们的教育意识形态中无疑添加了西方的要素。特别是解放以后,苏联的赞科夫教育体系,列宾的那些美术体系。这些美术体系实际上和中国本身的教育体系大不相同。因此我们的教学形态是西化的。在西化的大框架下讨论中国画的教育,本身就面临着很多挑战。 而且自建国以来,针对中国画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很多的研讨,许多艺术家都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从光影素描和中国画的笔墨关系,到最早四十年代中国画引进模特。这些都是我们共同体会,亲身经历的。到了现在,我们的前辈,不断将教学模式提升、升华,用他们自己亲身的艺术实践把中国画的教育引导成现在的一个形态。在我们提到中国画教育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有很多范本可以参照,来帮助我们走一些捷径。这些都是我们在新式教育基础上获得的一些成果。 谈到中国画的创新,创新曾经是一个很时髦的课题。但创新是随着文化的渐变而不断地渐变的,不是突变的。创新不是说你鼓足了勇气自己编织了一套创新的理念,而是它随着文化的转变而转变,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怎样打好艺术的基础呢?打基础需要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不管是目前摆在展厅的创作,还是你们拿出的其他创作作品,都是你们的基础作品。当然我们看到的都是你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符号。你们通过创作这种形式,嫁接的形式,通过参照的形式,创作出一些作品。这是你们人生的探讨,或者说是创造上的一个起步。 作为青年学生,一开始接触艺术的时候,了解的可能只是一些名词。比如素描、色彩、线描、虚实、浓淡、疏密、节奏、韵律等。像这些东西,都是一般化、基础性的东西。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最初你们了解到的这些东西,需要你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地去升华、提高和丰富。 齐鲁师范学院教授赵英水: 刚才,刘院长谈了学科建设、美术教学的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等问题。我觉得教学工作必须要为学生服务,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学画人,画静物。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我曾经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四年的时间能不能让学生突破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这很有难度。创新,先要从意识开始。比如,毕加索留世的作品数量并不是非常多,但毕加索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每张作品都鲜明地显示了他的进取和创新。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 在刚才的研讨中,有一个论题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一直在思考,这就是大学的培养目标问题。我认为普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级人才与基层劳动者之间的中间人才。仔细想想,他说的有些道理,我们不可能把艺术类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那么,把培养目标定位成培养中间人才也未尝不可。我认为,办大学,一定要做好定位。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毕业之后,究竟能干什么,这归根结底就是培养目标的问题。 通过观看今天的展览,我觉得,同学们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一批好老师。这样的一个教师群体,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比较突出的。跟着这些老师学习,为同学们将来从事艺术事业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并且,造型艺术学院“继承传统、超越创新、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办学特色,非常好。按照这个办学特色,学院的发展一定会更好,谢谢大家。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平: 我简单地说几句。以上各位专家谈了一些自己的高见,我深受启发,感到受益匪浅。首先,感觉到本次展览的作品整体水平比较高。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工艺美院专家和老师们的影子,看到老师们如何开展教学。我认为,工艺美院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有方法;学生学习刻苦,心态平和。只有这样,才能潜心地去研究艺术。在看的过程中,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老师教学,应该怎么去面对学生,怎么去教学生。我觉得应该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法可变。在我们教学的时候,要弄清楚该以怎样的态度、方式、方法去教学。怎样把传统的、现代的一些理念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也就是说老师的责任在于怎样教导学生进行临摹、创作,把完整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模仿某一时刻老师的画法。假如学生仅模仿老师的即时状态,可能画上四年也不会有成效。我们工艺美院专家教授在学术和创作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尽管这样,但他们仍然坚持从传统、从基础、从根本上去教育他们的学生。我觉得这正是最可贵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说这些。谢谢!
山东画院创作部主任王磐德: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工艺美院,来开这个展览研讨会。一进展厅看了这么多的作品,数量这么多,质量这么好,确实没想到。刚才各位教授和专家都谈了一些比较详细、比较中肯的意见。我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一点就是我觉得看了这次展览以后,我觉得咱们这个工艺美院造型学院中国书画教研室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正确。一个是通过展览可以看出,这里面既有写生的作品(从素描开始还有水墨人物水墨山水或者是花鸟),也有创作;这里面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可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也吸收了一些新的东西,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另外一点就是工艺美院有一批比较好的老师,工艺美院虽然中国画专业设置的时间比较短,但是这几年招进了不少高水平的人才。这些老师的到来,极大地提升了工艺美院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次展览也可以看出许多学生都受老师的影响,这些中国画的老师们水平比较高,希望每位老师能把课的水平都发挥出来,同学们也可以从老师那学习好多有益的东西来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为将来的艺术创造打好基础。另外就是这次展览我觉得人物多一些,工笔的、花鸟的多一些,山水的作品相对少一些,有点遗憾。如果在山水方面作品再多一些,我觉得这次展览是非常好的。我就说这些。谢谢!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范正红: 非常荣幸,今天来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刚才也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发言,确实获益良多。我很认真地看了各位同学的作品,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个高水平的展览。我说的高水平,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在校的学生来讲,举办这样的一个展览,实在出乎意料。在我的印象当中同学们的创作达不到这样一个高度。看了之后,感觉到在校生创作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确实不易。二是展览反映出我们造型艺术学院的教学管理所达到的高度。我觉得今天的展览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而且我觉得达到这样的水平,在我们美术类教育中也是很突出的。所以我认为本次展览很成功,工艺美院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也值得学习。 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后,也有很多的感受和启发。就我们中国书画教研室来说,其实,现在叫这个名字的教研室已经很少了。中国书画教研室好像已经是很遥远的一件事情了,现在都是一些很新颖的教研室名称。其实,古代书画不分家,书画原本就是一体的。刘教授也谈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这种教育体系,把中国几千年形成的艺术教育方式,从根本上斩断了。我们现在觉不到,为什么觉不到了呢?因为我们都是在新的教育体系之下成长起来的人。在这个圈里让我们感觉不到和以前到底有什么两样。因为我们已经不知道过去是个什么样子。也许有人研究一下历史,知道原来是那样。但是绝大多数人很少去考虑,我们现在是在怎样的教育体系下、教育框架下来培养艺术人才。所以我倒觉得,如何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书画,如何真正理解和把握我们中国书画的传统,反而很重要。 然而,如何去理解传统,现在我个人认为是混乱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不具备让我们去真正理解这个传统的条件。真正理解传统,你必须要跳出现在的这个教育体系,来理解中国书画传统的这个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那么我觉得,能够将书画重新合并到一块,作为一个类型来进行教育,这是中国书画教育的本源所在。如果单纯地教书法和单纯地教绘画,就会造成艺术的隔离。其实我觉得这两件事情都很难做好,搞中国画的怎么不去搞书法呢?搞书法的怎么不去了解中国画呢?也许在古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但在现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刚才我谈到同学们的作品都是相当好的。这不仅反映出同学的本身实力,也证明了咱们造型艺术学院老师的功底和水平。根据作品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吧。我感觉同学们的作品,都是很扎实的,功力都是很好的。我刚才说了这是基础教学的一个成果。其实,教学的最后一个成果是我们的学生最后的去向。总的来看,我觉得中国书画有它相通的地方,而我更侧重看书法。我的感觉是在对书画的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方面,同学们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好像还不够。感悟在什么方面呢?其实说穿了还是一个笔墨的功夫。中国画不讲笔墨是不行的,中国的书法不讲笔墨也是不行的。在这个方面,虽然说这是一个很传统的问题,但其实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既然讲中国画,虽然他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他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同的一个东西。直到现在,我觉得笔墨还是一个核心的东西。对于中国书画来讲,笔墨仍然需要加强。其实仔细去看的话,包括一些工笔画,大家能很认真很扎实做到这个程度,作为在校的同学已是很不容易了。 如果再进一步深入的话,理解力也很重要。因为,理解力涉及到我们将来如何去发展,是不是能够持久地发展,能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怎么来看待理解力呢?我看了同学们临摹的书法作品,表面上看着不错,功夫也扎实,感觉临摹得很不错。但是在临摹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既然是一个展示的话,就要让观众知道你要干什么,特别是让内行的人知道你要干什么,或者是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我觉得,在这一方面相对匮乏一点。如果要发展,如果要在中国的书画上进行高端的发展,对中国笔墨的语言必须进行深入地研究,这是跳不过去的。如果不认真释读笔墨的话,在其它方面兜圈子,最终很难有所成就。但话又说回来,释读笔墨又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要强化文化基础。因为中国的艺术,尤其高端的艺术,都不是那么直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直接告诉你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很多东西是需要你参悟的。这就是中国的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艺术。中国艺术的最奥妙之所在,恰恰是说不出来。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你如果没有感悟到这一点,将来就会迷失方向。我觉得,这是一个看似虚无飘渺的东西,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要有独立的创作意识,这是一个艺术的根本的问题。我觉得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潜质,建议今后多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这种创作意识。 总之,我觉得我今天看到的每一个作者都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大的作为。我感觉,我们这个造型艺术学院有一批优秀的老师,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只要不懈努力,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我感觉展览非常好,非常成功。我就说这些。谢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主任徐思民: 刚才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感觉都挺好,很实际、很实在。我主要从学生的角度谈一谈,三个字:一关于“专”;二关于“博”;三关于“新”。 大学学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专”。从这个展览来看,造型艺术学院,包括其他学院,在这个“专”上都体现得挺好。但从我的自身理解来看,这个“专”还有些欠缺,还是要继续深入。作为一个作业展,只关注什么构图法等内容的话已经挺好了,但就目前学生的学习模式,学习态度和整个社会的氛围来说,大家都处在一个比较轻、比较飘、比较浮的阶段。我觉得还是在画上下功夫,持之以恒必有好处,坚持付出必有收获。 这个“博”,我感觉就中国画来说,在技法、墨法、构图等方面,不要只学一家,不要只看一家,要看各个名家。学的时候真正下功夫去临摹,去学习它。另外,也要学会浏览。不是看画而是读画。要把名家的画、流派的画读出来,要读懂。看画的时候能够做到一看到书法绘画作品,就能感觉到它在和你交流。要能够读出它们蕴含着的信息,甚至可能读出一些有趣的、层次比较深的故事。学习修养也很重要,我的体会是: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什么专业方向,即使你的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如果你没有广博的知识和艺术修养,就不能有好的发展。这个“专”也只能成就一个工匠师。我希望现在精力旺盛的学生们,尽量不要把精力浪费在QQ聊天这类事情上面去,应该朝着自己的方向,认真扎实地学习,努力获得突破。 再说“新”,有了“专”,有了“博”,才有“新”。这“新”,就是创新,有自己的风格设计。对于画家来说,就是有自己风格的绘画和书法。通过看你的作品,能看出你自己。通过作品的展示,我们能读出来,但是又各取所长,最后完善自己,这也是很重要的。 你如果不创新,可能四年大学生活碌碌无为,得不到提高。如果在大学专业学习不够扎实,将来就业难以从事本专业,可能是“专”的方面出了问题。如果“博”的方面没有做好,“专”和“博”也没有融合好,没有你自己的“新”,在社会就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