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新闻首页

给过去一个未来 匠心守护传统工艺之美 ——记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姜倩

时间:2022.05.17

初见姜倩老师,她身着一袭白衣,腰间系着墨蓝色围裙,在一堆焊机、压片机、拉丝机、珐琅炉子中间,正在为手工艺班的学生讲授织金首饰的制作。

课间休息时,我们走上前向姜老师说明来意,姜老师贴心地安排我们在旁边的一间工作室休息等待。

工作室不大,各种工具零件随处可见。工作桌上由于长年累月的印刻、打磨,早已变得凹凸不平。虽然简陋,但姜倩和学生们却爱待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

一位教书匠的初心:

“如果能做到10分,就不要做8分。”

“山东省第八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在得知获奖消息的那一刻,姜老师长舒一口气。“很不容易,也很兴奋 。”面对记者,姜倩仍难掩心中的激动。这是姜倩任教十年来,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这也是学校获得的第一个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一句“不容易”道出了姜倩欣喜不已又百感交集的心声。“参加比赛之前,确实比较纠结。”此次比赛时间跨度长,准备内容多,需要在短时间内准备二十节课件,二十份教学设计和说课文稿,对于已经承担大量教学任务的姜倩来说,属实困难。

其实严格算起来,姜倩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青椒”,在三尺讲台站了十年,课件内容早已了熟于心,但对于第一次参加教学比赛的她来说,这次比赛的确是“首秀”。而教学比赛的参赛教师皆是高校中的佼佼者,甚至许多人多次参赛,只为取得更好的名次。在高手如云的比赛中,如何脱颖而出,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我们带着疑问看向姜老师。

“这是块硬骨头,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努力做到极致,”姜倩温柔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坚定。她反复打磨课件内容,数十次易稿,调整百余处细节。她掐着秒表控制语速,将每节课的授课时间精确到秒。她准备了两大箱比赛用的工具,成了行走的“多啦a梦”。她把课堂“搬到”家里、车里、餐厅里、马路上……随时随地在脑海里模拟演练比赛场景。为此,她也闹了不少笑话,刷牙时把洗面奶当成牙膏,开车跑出目的地好几公里,家里人笑她“走火入魔”,同事们说她“日旰忘食”。就这样,在没有经验可循、完全靠自己摸索的情况下,凭着不计其数的练习、打磨,姜倩老师一路跌跌撞撞进了复赛、决赛。

“其实越往后比赛,对名次的追求越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的确让我成长了许多。”决赛前,姜倩心中少了几分紧张,反而多了几分平静。

尽管努力,自有好风凭借力。人只有在不断追求中才能得到满足,不断追求,永远站在起跑线上。同样地,一等奖对姜倩而言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线。

一位手艺人的坚守:

“传统技艺就要细细打磨,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在这个稍显浮躁的时代,“快”仿佛已经成为它的代名词,静下心来体悟文字的魅力、感受生活的细枝末节亦成为一种奢望。而姜倩却享受慢下来的时光,除了教室,她待的最多的地方便是自己的工作室。她喜欢倾听敲打铜片的叮当声,触摸银片的脉络纹理和线条,感受金属传递到指尖的温度与情感。

采访间歇,记者对摆放在工作室的一盏银茶碗产生了兴趣,姜倩便饶有兴致地讲起了它的制作过程。金属艺术讲究‘刚柔并济’,一块银块,要在千万次的敲打下,慢慢变成了银片,再初具模形,最后经过冶炼、雕刻、磨光等多道工序,使得原本冷洌的金属神奇幻变成千万种姿态。

除了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在手工艺的创作上,姜倩似乎对自己更为苛刻。“做手工艺要‘心手合一’,每一次敲打雕刻都需要百分百专注与投入”,在姜倩看来,手工艺作品绝不仅仅是一个物件,它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是人的独特性格与追求的凝缩,也是精神世界物质化的实现,更是对生活直观感受的再现。正如她的作品《荧光剂分子生活》《析》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孩子的衣服,偶然间,她用紫光灯照射孩子衣服时,发现荧光剂在为生活带来亮丽色彩的同时,也像隐性杀手一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从生活的直观感受中获取的灵感让她在作品里寄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情愫。

在姜倩诸多作品中,她最引以为豪的当属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的首饰作品《70’s的绽放》。作品以70年新中国建设史为设计灵感,运用编丝技艺创作技法,数千根细银丝以环绕、交叉、组合等形式,紧紧缠绕,环环相扣,组合成一个个含苞欲放的花朵,象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寓意。在创作过程中,姜倩遇到了99银丝较软、编织过程不易成型等制作难度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姜倩反复实验,尽可能地将银条拉成0.25mm、0.3mm、0.4mm细丝,最终经过掐丝、填丝、堆垒、焊接、编织、清洗等十几道工序制作成型。双手由于长时间拉丝、编丝而有些粗糙变形,姜倩却习以为常,“这都是常有的事,传统技艺就要细细打磨,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一位育人师的使命:

“让更多年轻学子在文化传承中唱主角。”

“女生尽量把长发扎起来”“不要带有流苏的围巾”“穿盖住脚面的鞋子”……虽然学生早已把实验室注意事项记在心中,姜倩仍忍不住上课前多“唠叨”几遍。每次课前,她总是提早到教室,把教具摆放整齐,检查学生所用设备的安全状况,像个士兵一样逐一检阅“武器”“弹药”。

在课堂上,她很少站在原地讲课,总是边讲边在教室来回走动,密切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反应。在创作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花丝掐制的问题,翻冲纹样部件时花纹损坏等。姜倩提前把学生可能犯的错误全部重新“试错”,整理出蘸硼砂数量、淬炼火候、银丝弯曲角度等数余个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创作安全。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养成创新思维的好习惯,在创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了一大批创意作品,并在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山东省“泰山设计杯”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首饰专业设计作品展、济南传统手艺创新展等各类展赛中斩获近50余项奖项。

2012年,姜倩萌发了系统深入学习花丝技艺的想法,2013年她远赴贵州向当地工艺美术大师虚心请教,20多天不分昼夜刻苦钻研学习。回到学校,姜倩依然觉得意犹未尽,2019年亲自邀请工艺美术大师李正云来校讲授中国传统花丝工艺和錾刻工艺两种技法,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编织技法。多年后,在烟台创立“愫梵”珠宝品牌的毕业生熊得昌谈起姜倩老师主推的“大师进课堂——首饰花丝工艺和錾刻工艺”依旧让他受益终生。

“传统工艺的传承,既是技艺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姜倩说,花丝工艺传承人越来越少,很少有年轻人能坐下来花时间学习这门手艺,花丝工艺作品距离普通大众的生活也非常远。作为设计者,同时也是一名手工艺专业教师,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将传统花丝工艺赋予现代审美意蕴,让更多传统工艺作品走进现代人生活,让更多年轻学子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十年来,在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的路上,姜倩一路温柔地撒种,喜悦地收割,她期待果垂粮满,期待岁稔年丰,更期待你与她同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