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西苗绣作为手工艺刺绣技艺,位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绣的从业者多为女性,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唤起了自我价值的追求,成为推动传统苗绣手工艺现代转型的内生动力。本文在旅游业的大背景下,结合湘西实地情况,对湘西苗绣在女性视角下的传承创新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旅游业、苗绣、女性、传承创新
一、背景介绍及选题原因简介
近年来,伴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开发也成为现代,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利用本国资源来增加财政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城市名片的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产业链已发展成了“吃、住、行、游、娱、购”这六个部分,所以说旅游消费是一座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富矿,如何将旅游消费的潜力挖掘出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免的会对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苗绣。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苗绣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形式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是使本民族具有强劲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是苗族社会的性别建构方式,是苗族女性自我表述的媒介。由于历史的大迁徙和时代的变迁,分布在各地的苗族在语言上已很难统一,唯独苗绣这一独特文化形式作为民族文化符号传承至今。苗绣成为湘西旅游产业的文化标识,成为旅游业中必不可少的风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关注度愈发淡薄,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许多传统手工艺在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方面有一定的重要性,当代年轻人不应该忽视。我选取苗绣作为论文方向,一方面由于对少数民族文化有很深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个人非常想要了解苗绣的图案以及技法,希望将让更多的人发现美,了解美。因此,此次选题《旅游业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以湘西苗绣为例》,是基于现代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之上,不将苗族刺绣局限于静态的、历史的和封闭的民族工艺品,而将视野拓展为在苗族女性自身能动性施展下的一种文化生产,以此审视女性视角下苗绣在物质文化生产实践中的流动和体现,对湘西苗绣的传统手工艺技法的传承与创新进行具体分析。
二、女性视角下苗绣的意义
(1)女性身份的具象化表现:苗族女性的刺绣实践所设定的学习情境: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代际相传的具身化学习。刺绣贯穿了苗族女性的童年、青春期和成年期。大多数苗族女性自孩提时期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刺绣了。大致在10到12岁,女孩子们就开始自己拿起绣花针练习比较简单的针法了。到了及笄之年,她们在母亲和姐妹们的帮助下绣制精美嫁衣;生儿育女后,她们从学徒变成师傅,开始教授自己的女儿们苗绣技艺。更重要的是,刺绣渗透了苗族女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当一个小女孩拿起针线开始学习绣花的时候,是她开始学习做女性,并融入“女性”这个集体的时候。学习刺绣的过程,也是她们逐渐形成“苗族女性”这一包含“女性”和“苗族”两种身份的认同过程。苗绣是实现苗族社会对于女性社会性别角色期待的一种具体化的实践。通过将刺绣定义为女性的活动,由此形成她们的性别身份和与身份相适应的观念和日常行为。
(2)女性间友情的巩固:对苗族女性来说,刺绣技艺、女性的品行和女子性情的生成是融合在一起的,苗族女性的关系网和友情是在她们的日常刺绣实践中建立和巩固的。刺绣虽然是一种将女性限制在家户空间内的“女性劳动”,但通过女性之间刺绣技艺的学习和交流,加强了苗族女性内部之间的凝聚力,并丰富了她们的社交生活。很多苗族女性喜欢一起绣花的原因,除了寻求结群的热闹,“大家都想绣好花”是促使她们聚在一起的重要原因。正是在这种聚在一起并相互交流的氛围中,苗族女性形成了属于同一个共同体的归属感,并加强了她们之间的凝聚力。
(3)情感寄托角度:所谓“苗族刺绣代代相传”,刺绣是对于母系血缘关系的维系和巩固,教授与学习刺绣为情感内敛的苗族母亲和女儿架起了沟通的渠道,刺绣成为苗族女性表达和传递情感的独特方式。在人类学关于嫁妆的研究中,一种观点认为嫁妆实际上代表从上一代女性转移到下一代女性的财富。在苗族地区,最具有这项作用的是作为嫁妆的银饰,其基本上等同于流通的货币。然而,虽然刺绣也具有交换价值,刺绣作为嫁妆的意义更体现于它是在父系团体中,流动在母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情承接。对于苗族女性来说,刺绣嫁衣可以是物质性的,但更多的是情感性的。刺绣对于女性间亲缘关系的维护一是来自刺绣本身的价值,更主要的是来自“一起绣花”的日常生活实践。
三、湘西苗绣现状及存在问题
介绍完苗绣对于苗族女性的意义,让我们回归到湘西的实际。湘西州有约28个民族,据湘西州统计局2016年的统计年鉴所显示,湘西全州人口299万,苗族占人口总数的36%左右。众所周知,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他们在迁移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民族杂居,在保留自身民族特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特征。尤其湘西州内,各民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状态,所以湘西苗族手工艺,例如苗绣,就不同于云贵地区审美趋向原始艺术的趣味性,而是表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技艺形式和存续环境的变化。
目前,苗族内部对传统服饰拥有和使用的频率在逐年下降。作为曾经是苗族生活必需品的苗绣,现在反而通常出现在生活用品上。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网络购物的兴起,传统的民族服饰存在着被现代化的危机。下面将湘西苗绣现存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族群对刺绣认同的消解
民族审美意识活跃于意识的表层,在岁月的长河中以稳定的方式世代相传、延绵不断。但当审美习惯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状态时,必然会导致自身的衰减。历史上的苗族群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迁徙历程,许多新颖的事物接踵而来加入到审美的行列中。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出苗寨的年轻人,经过大众文化的熏陶与浸染,其思想观念、审美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对苗族的传统文化的认同越来越淡漠,对待传统苗绣工艺不再像祖辈那样具有崇敬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苗族传统服饰也存在逐渐被汉化的现象,尤其是五十岁以下的苗族民众改穿汉服现象非常常见。
(二)传统刺绣经济赋能不足
传统苗绣工艺繁复,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一件精美的绣品完成需要数个月甚至是数年时间,因生产周期长而难以实现经济效益,这也是许多年轻苗族妇女被迫放弃苗绣的根本原因。正如“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石丽平说:“由于传统工艺挣钱少,家乡的年轻人多不愿意沉下来认认真真学习传统工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大都选择外出务工。”苗绣创作没有矫揉造作献媚,没有哗众取宠的粉饰,每一件绣品都饱含着绣娘的慧心巧思,都是源自她们内心深处质朴感情的流露。虽然科技的发展让机绣与手工绣品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但传统苗绣独具“人性温度”的工艺,依旧为游客和收藏家所钟情。无奈的是与机绣相比,纯手工苗绣的生产力水平实在低效。尽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湘西地区纷纷创立绣花合作社以应对外来订单,但凭借一人一针一线的刺绣速度无法实现量产,仍旧无法依靠苗绣实现经济赋能的需求。
(三)苗绣传承人的极度匮乏
与其它许多女性手工艺一样,女性对苗绣的传习则是农耕社会男耕女织性别分工的自主沿袭。绣品精美与否,直接与社会对女性的评价密切相关。在传统的苗族观念里,苗绣技艺的优劣是衡量苗家女聪慧与否的标准,并作为婚配的一条重要取向。随着文明的进步,传统苗绣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义与苗族个体的关联也日益弱化,越来越多的苗族妇女少穿或不穿作为支系标志的传统民族服饰。传统的变迁,让苗绣的传承主体地位退却。许多绣娘也常因丈夫外出务工需要花费较多精力照顾家庭,苗绣的时间没有保障,使得她们的制作工艺已普遍不如老一辈。苗族姑娘掌握刺绣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精通者更是屈指可数,传统苗绣已然成了一项既熟悉又陌生的“身体技艺”;年长的苗绣从业者掌握的刺绣绣法较多,但大多已进入古稀之年,苗绣技艺继承人已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
四、苗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分析
(一)关注内在需求的变迁
人们对苗绣的消费,从本质意义上看是对文化的消费。苗绣合作社或企业需要重视大众精神层面的需求,在高度重视苗绣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挖掘苗绣的历史文化,通过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价值来构建苗绣文化的承载品,让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产品的同时,能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历史悠久的苗绣文化。从生产、生活及生态视角去理解和看待苗绣发展,首先应关注大众消费逐渐偏向追求时尚艺术化、独特个性化的审美倾向,以及现代人审美方式的转变。从设计视角来看,民族传统文化中所散发的质朴、自由、丰富的文化特质,使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之间存在种种挥之不去的内在关联性,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这种关联性巧妙地具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前满足物质生产、生活需求、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湘西苗绣产品逐渐被机器刺绣产品、其他刺绣产品所取代,甚至一些苗绣服装在被汉化的过程中逐渐泯灭了自身特色,因此苗绣传承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内在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围绕促进传承进行整体性、根本性的创新,苗绣业要及时进行从生产传统日用产品、传统民族服饰等产品向研发现代家居装饰、日常服饰、旅游休闲、玩具饰品等现代工艺文化产品的转变。
(二)从供给侧入手,鼓励技术业态创新:
随着结构的变迁与发展,社会开始进入了“消费时代”,人们对娱乐性、消费性文化产品需求进一步上升,因此,手艺产业目前需做的便是进行自身技艺的创新,创造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研究已经发现,湘西苗绣发展处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承人匮乏、产品技艺的创新停滞,导致市场需求的减少。市场需求的减少导致生产的消失、绣娘谋取经济利润的途径消失,她们自然放弃这一产业,产业的发展就此停滞。
同时,不同于传统产业多是以需求拉动供给,产品的生产依附于需求,最终使得产品的生产、供给处于被动局面,一旦没有了需求,整个产业的生产处于瘫痪。而现代手工艺产业要以供给来创造需求,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吸引着消费者前来购买和消费,通过精妙的创意来吸引消费,赢得市场,因此在设计和生产苗绣产品时,坚持“内容为王、创意为先”的发展思路。创新带来较丰厚的回报,这从另一个侧面对解决手艺产业“因产品没有市场无钱可赚,而外出务工赚钱”的人力外流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有了创新的产品,有了市场,有了手艺人,有了市场从业者,手艺产业生产停滞的状况必然有所好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手艺文化的延续,促进了苗绣技艺的传承创新。
(三)互联网与苗绣产业有机结合:
进入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得到空前发展,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快速兴起,迈进了“大数据”时代。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产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和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推行下,苗绣产品的销量有所上升,但仍不乐观。除去市场本身疲软、需求量不足的原因外,现存的销售渠道单一、宣传不足、品牌文化缺失也是重要因素。一方面,苗绣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要努力涉及到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宣传营销的时候要抓住产品的主要特点和卖点,并需要注意拓展营销渠道。在“互联网+”模式下,可以充分开发线上营销渠道,如移动终端的微信公众号、微信服务号、微博账号等;产品入驻各大线上商贸平台,如微店、淘宝、天猫等;此外,还可以与各大平台的网红和直播红人进行产品体验合作,直播展示苗绣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观感。不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品牌文化对产品溢价是产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通过“互联网+”和民族、地域特色的结合,打造苗绣品牌文化,最终促进苗绣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盘活。
五、结语
苗绣是“一部关于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史书”,无论是苗族的千载传奇还是先辈们的蹉跎岁月,也无论是苗族历史文化的回忆,还是那顽强不屈精神的缅怀,都被绣在了自己的服饰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湘西苗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沉淀了自己的故事,在苗族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今,跟其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湘西苗绣在传承过程中也遇到了多方面的问题。随着机器刺绣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使得一小部分对传统苗绣有兴趣的苗族少女望而却步。受现代思想的影响,苗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已被汉族文化、西方文化、流行文化等各方面处于高位的文化所冲击。走下高山的苗族人民欣然接受现代化的淘洗,对自身文化不断舍弃;年轻人已失去了祖辈对传统苗绣的敬畏感,难以延续传承的困局与日严峻。
苗绣保护,不是狭隘地封存;苗绣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地承继。概而言之,新时代为苗绣提供了全新的环境,且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严峻。因此,苗绣传承必须以激发苗绣的新功能为根本出发点,围绕促进传承进行整体性、根本性的创新,而不是局部的、技术层面的改良。也就是说,真正要保护的是非遗面向未来的生命力,而不完全是非遗自身的文物价值。湘西苗绣所要做的,就是要在当代审美的熏陶中传承,要依其传承特色作为出发点,立足民间生活的土壤,惟有让苗绣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理想而切实的经济利益,让苗绣重新回到绣娘的手中,用“指尖”重建苗绣文化生态链,才能让苗绣的“文化基因”在岁月的长河中以稳定的方式薪火相传。
五、参考文献:
[1]叶荫茵.苗绣商品化视域下苗族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重塑——基于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的个案研究[J].民俗研究,2017(03):86-92+158-159.DOI:10.13370/j.cnki.fs.2017.03.010.
[2]叶荫茵. 绣制"苗族女性" ——苗绣实践共同体和身份建构的关联性分析[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6):20-29.
[3]李维维. 留守妇女手工技艺的现代转型与遗产保护思考[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10):112-115. DOI:10.3969/j.issn.1009-2323.2021.10.034.
[4]张婷,黄正宇. 论妇女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原因考察——以山江镇苗绣为例[J]. 怀化学院学报,2019,28(12):19-20. DOI:10.3969/j.issn.1671-9743.2009.12.006.
[5]张涵,孙九霞.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文化再生产:以苗绣为例[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53-59. DOI:10.3969/j.issn.1674-6627.2021.01.007.
[6]邹文兵. 新时代非遗苗绣的“活化”:特质、现状与路径[J]. 艺术百家,2019(1):178-183,196. DOI:10.3969/j.issn.1003-9104.2019.01.030.
[7]胡荣忠. 苗绣的传承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7.
[8]刘文良.“非遗”视域下湘西苗绣传承的创新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136-144.DOI:10.14084/j.cnki.cn62-1185/c.2020.05.016.
[9]胡月. 基于非遗传承的湘西苗绣创新应用与发展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20.DOI:10.27730/d.cnki.ghngy.2020.000005.
[10]李昕. 湘西苗绣及其传承发展现状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8.
[11]刘永飞,许佳君. 困顿与转型:乡村手艺产业的社会建构--江苏福乡柳条编织技艺产业的拓展个案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1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