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虎年,过去在农村,孩子一出生,母亲就会亲手缝个虎头帽,做一双虎头鞋,孩子穿戴上虎头虎脑、虎虎生威,十分可爱喜人,寄托了母亲对孩子平安健康的心愿。我们的民间手工艺也被称作“母亲的艺术”,是母亲的巧手创造的,里面有特别深的母爱感情。所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就是这样一种心意,传颂千年。在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演进中,纺织、浆染、服饰、刺绣、鞋帽、编结、剪纸、面花和玩具等“女红”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妇女技艺,也扩展到整体的传统工艺与民间艺术之中,对辉煌的华夏文明起到默默推动作用。
一段时期以来,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母女传承技艺的方式虽趋于褪色,但传承潜力犹在。当前,在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文化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乡村女性群体迅速崛起,成为民族传统手工艺术不可忽视的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
在新一轮国家扶持“三农”利好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更多的女性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重返女性手工技艺传承中。女性权益保护进一步加强,妇女通过培训参与工艺遗产传承、培育传统工艺文化创意、活跃乡村文化生活等方式提升可持续生计的能力,以此改善自身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世界遗产地可持续生计项目云南石林彝族撒尼刺绣技能培训班”,参训的50多名绣娘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学员只有7岁;近几年,为传承苗族传统文化,让乡村妇女早日脱贫致富,贵州凯里先后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实施了“嘉人女性幸福基金”苗绣村寨扶持项目、“指尖上的幸福”经济发展赋权项目,这些项目通过在村寨组建绣娘刺绣合作社,以“村寨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苗族妇女进行培训,在脱贫致富的同时还及时抢救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绣法;贵州省各级妇联组织实施“锦绣计划”,培训绣娘4000余名,通过手工艺帮扶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妇女1.01万人,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50万人,年产值达50亿元。另外,妇女通过手工艺自发参与乡村管理、提高自身地位的案例越来越多,如河南“周山村妇女手工艺协会”、陕西省分布在各地的“妇女之家”及妇女手工艺品合作社、四川省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沃热妇女手工艺协会”等,均体现了乡村社区组织通过手工艺赋权女性群体,增进弱势群体间的相互合作,提升她们的自尊、自信以及归属感,改善女性群体生存状况与精神风貌,并彰显了传统手工艺独特的社会价值以及女性手工艺群落的整体性崛起。
另据相关统计,乡村女性手工艺群体中35岁以下约占65%,但在城市手工艺群体中,受过高等艺术教育、仍穿梭在城乡之间从事手工艺的青年女性比例超过70%,长期光顾与手工艺消费有关的专业网站的青年女性高达85%。女性手工艺群体在规模上正呈整体扩张、年轻化的发展态势。
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城乡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从事手工艺的女性群体正在崛起,女性心灵手巧的文化创造力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这巧手匠心的创造中,绵延着乡愁记忆,流淌着亲情温情,就像一条宽广的大河,润泽生活,温暖心灵。